白起,字公孙起,来自郿地(今陕西眉县)。他的出生年份尚无确切记载,但历史普遍认为他于公元前258年去世。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担任秦国左庶长,指挥军队攻打韩国的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次年,即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十四年),他被任命为左更,并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斩杀了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占了五座城池。凭借这次战功,白起晋升为国尉,开始征服更广泛的土地,包括穿越黄河,夺取了韩国的安邑及其东至乾河的地区。
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起对魏国的进攻,成功地占领了包括六十一个城池在内的大量领土。次年,他又攻下了垣城(今山西垣曲县一带),为秦国扩展了更为广阔的疆域。
在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带领秦军对赵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部)。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他指挥秦军向楚国发起进攻,成功攻下鄢(今湖北宜城县西南)、邓(今河南邓县)和西陵(今湖北宜昌县)。次年,白起乘胜追击,再度攻占了楚国的安陆(今湖北云梦县、安陆县一带),并攻破了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更进一步逼近了洞庭湖一带。面对秦军的强势攻势,楚国在仓促之中将都城迁往陈(今河南淮阳县)。自此,郢被秦朝划为南郡,而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
在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战略要地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与黄河以南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借助当地百姓的支持,投降赵国并将17座城池奉献给赵王,期望借赵国的援助来抵御强秦的进攻。赵王同意了冯亭的请求,并封冯亭为华阳君。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左庶长王龁率军进攻上党,赵国则派遣老将廉颇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廉颇采取稳守防线、拖延战术,意图在疲劳战中寻找反攻的机会。尽管期间赵军发生了几次小规模战斗并处于不利状态,秦军进展也相对缓慢。然而,赵王无法理解廉颇的策略,并屡次谴责其犹豫不决。这一策略使得赵王最终听从了范睢的反间计,决定将廉颇替换为赵括。赵括,赵奢之子,虽然并无实际作战经验,但他骄横自大的性格使得局势愈发复杂。秦国得知赵括继任后,迅速派遣白起为主帅,指挥着震撼战局的长平之战。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对这场大战的描述如下:“赵括到达战场后,即指挥大军迎战秦军。秦军假装失败,引诱赵军追击,设下了二重伏兵。赵军被逼至秦军的坚固阵地,陷入困境,粮道被切断。最终,赵军无法支撑,因粮食断绝而发生内乱,赵括在战斗中阵亡。经过几个月的鏖战,赵军最终被彻底击败,四十万人被俘,纷纷归降白起。”
尽管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拆散了其内部联系,但这一战术性的胜利也埋下了政治隐患。他杀害了四十多万赵国降卒,激起了敌人的强烈反感,这不利于瓦解敌国的内部分裂。
赵国在长平战败后,急需喘息,决定向秦国求和,提出割让六城的请求。虽然秦国胜利,白起却指出,秦军战斗损失惨重,国力大为削弱,国内空虚。而此时,赵国虽然一度动荡,但依然保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若此时抓住机会,秦可凭借继续进攻来迅速灭赵。然而,秦王和范睢却更加关注国家的经济问题,决定采纳与赵和解的建议,批准了停战议和,尽管这一决定背离了白起的战略见解。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在秦与赵停战八个月后,秦王决定再度发兵攻赵。尽管白起反对这一决定,但秦王并未采纳白起的忠告,继续派王陵和后来的王龁前去攻打赵国。此战虽败北,但赵国的坚守却令秦军颇为吃力,长达三个月的围城未能取得胜利。最终,赵国得到了魏国和楚国的支援,战局才有所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