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西方古代的统治者,首先引起中国人注意的,往往是称号上的差异。在西方历史中,时常可以看到像“恺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查理大帝、彼得大帝等这样的称号。与之相比,中国从秦始皇到最后的溥仪,历代皇帝的称谓始终如一,都为“皇帝”,听上去似乎缺少西方“大帝”那种气势和威严。
为了彰显中国古代帝王的伟大与权威,某些学者有时会为汉武帝、朱元璋、康熙等历史人物附上“大帝”的名号,比如《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这些电视剧的命名,便有此用意。可是,“大帝”真的比“皇帝”更显得威风和至高无上么?从正史来看,两者并非同一个层次,“大帝”并不比“皇帝”更高贵,反而可能让这些伟大的帝王名声受损。实际上,学者在用“大帝”来修饰某些帝王时,可能无意中将他们的地位贬低了。
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朝代中,夏朝的君主称为“后”,商朝的君主生前是“王”,死后则称“帝”。到了周朝,君主自称“天子”。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认为,如果不改变称号,无法与自己的伟大功绩相匹配。为了让帝王的称号更加与时俱进,他决定给自己起一个更加尊贵的名号。
当时,李斯、冯劫等人商议后提出:上古的三皇五帝所统治的土地有限,不能控制各地诸侯的朝贡,因此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而秦始皇统一了海内,法令和国土也都得以统一,功绩远超三皇五帝。他们提议用“泰皇”这一尊号,因为“泰皇”在上古时期被视为最尊贵的皇位称号。然而,秦始皇最终决定采用“帝”这一称号,而不是“泰”字。于是,“皇帝”这一名号便诞生了。
其中,“帝”一字并非单纯的权力象征,而是兼具两重含义:不仅仅是统治者,还象征着大德之人。中国古代的帝王正是基于其德行才能登上权力的巅峰,这与周代的“天下有德者居之”思想一脉相承。而西方的“大帝”一词,则主要指的是掌权者,并不包含道德和仁德的含义,仁德与否也不是评判西方大帝的标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皇”字的含义。最早见于甲骨文中的“皇”字,其字形被解释为火光或太阳的形象,也可能是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带羽饰的冠。具体含义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根据《礼记·王制》中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常常使用“皇”字,它与“冕”字、与王位挂钩,因此“皇”字可能代表某种神圣的冠饰或仪式。
其中,东汉的学者郑玄在解读时认为,“皇”字可能代表着冕冠上的羽饰。随着历史的发展,“皇”字逐渐演变,其结构也有所改变,西周时期可能融合了“王”字的元素,最终形态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表示“最初的王”,他决定将“皇”字上部的构件改为“自”字,以体现“初代的王”之意。
虽然“皇”字的本义无法考证,但它的字形和含义却似乎包含了光芒四射、唯一无二等象征意义。此外,在《诗经》与屈原的《离骚》一类文献中,“皇”字还常常与“大”和“美好”等概念相联系。因此,“皇”字本身在中国古代便已经拥有“大帝”一词的含义,秦始皇并不需要额外再加上“大帝”的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大”的含义,皇字还有多层丰富的文化背景。在《诗经·周颂·臣工》一篇中,“皇”字有“美好”之意;在屈原的《离骚》中,皇字还代表着上天或天神。它不仅仅是指君主,还是对祖先的敬称。
因此,“皇”字承载了大、光辉、高贵等多重意义,它既是君王的象征,又包含了对上天、对祖先的尊敬。秦始皇选择“皇”而非其他字眼,恰恰是因为这个字能完美体现他在统一天下后所建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丰厚的历史底蕴。在此意义上,中国的“皇帝”一词,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大帝”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