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卫国左氏(现山东定陶西)人,他曾拜师于曾子,并仕于鲁国。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他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兵法家,且其兵书流传至后世。书中提到:“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这也证明了吴起的兵法得到了广泛传承。鲁国是儒家思想最为盛行的地方,然而吴起因遭受诽谤而离开鲁国。他离鲁至魏,当时魏国的国君是文侯,吴起曾在魏国担任将领,取得了大败秦军的辉煌战绩。后又被任命为西河守,负责抵御秦国与韩国的进攻,表现得非常出色。吴起为人严于律己,关心士兵生活,他和士卒一起吃同样的食物,住在没有席子的地方,不乘坐马车,亲自带领士兵背负粮草,共同承受艰难困苦,赢得了军队的极高忠诚与尊敬。
魏文侯去世后,魏国迎来了新的国君武侯。那时,魏国正面临着君主年轻、群臣互相猜疑、百姓民心不稳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吴起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担任宛地守将,负责防守魏国与韩国的进攻。
楚国当时是一个典型的“蛮夷”国家,位于广袤的土地上,拥有丰富的山川、沼泽和森林资源,但商业并不发达,因此楚国一度出现过许多家庭破产的情况。可以看出,楚国的宗法制度影响较小,商人阶层势力也不显著。随着战国形势的变化,楚国逐渐显现出“国大民弱”的矛盾,国家的制度较为腐败,贵族权力过大,而百姓生活困苦。公元前404年和391年,楚国分别遭遇了三晋的两次进攻,并且两度失败。尤其第二次进攻后,楚国才通过向秦国提供厚重的礼物,才得以和解。面对内忧外患,楚悼王决定任用吴起担任令尹,执行变法。
吴起推行的改革措施注重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并且彻底改变了封君世袭制,主张逐步“废公族疏远者”。他提出,应对封君的子孙实行三世内取消爵禄,同时也减轻官吏的薪俸,精简不必要的职务。针对楚国人地相对稀少的特点,吴起决定将一些过于集中在少数土地上的贵族领地进行重新划分,提出要将贵族移至那些土地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地区,这一政策有效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地位,也促进了荒地的开发。
为整治楚国腐败的官场风气,吴起还提出了一系列约束性的规定,如“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旨在要求官员们以公为先,抛弃私人利益,做到正直无私,为国家效力。同时,他还要求彻底整顿各类社会弊端,防止谗言与腐化风气蔓延。
吴起的改革为楚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表明,当时楚国封君的各种权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包括车船的规格、载重等细节,显然是吴起改革的成果之一。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逐渐强盛,成为南方的强国之一,拥有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郤三晋,西伐秦”的雄图。
然而,吴起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他遭到了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甚至连改革的最基础措施,如改善简陋的建筑工艺,也引发了贵族的强烈不满。尽管如此,吴起的改革并未因此停滞,仅仅过了一年,楚悼王去世,吴起便遭到旧贵族的联合攻击,并在悼王丧礼上被杀害。楚肃王继位后,根据楚国法律,对与王尸亲近的士兵加重了惩罚,甚至波及到三族,最终导致七十余个贵族家族的灭绝。吴起的改革虽然短暂,但却有效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推动了楚国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