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豫东战场的硝烟中,一位非黄埔系的将领正悄然迎来人生的转折。黄百韬所指挥的整编25师,试图突破华野的包围圈,以将被困的区寿年兵团部分人员成功接应出来。这一原本为保存实力的战术行动,意外地成为了黄百韬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时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在向南京呈递的报告中,特别提到“黄部临危不乱,孤军转战二百里”的战绩。这一成绩与黄埔系将领频频失利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当蒋介石在官邸听取汇报时,他用红笔圈出新安镇的位置,并惊讶地说道:“杂牌军里竟有这等战将。”
1948年9月,济南战役结束的第二天,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正式组建,兵团下辖25军、63军、64军,兵力总数达五万余人。到了1948年10月,从海州撤退的第44军和驻徐州的100军也划归该兵团,使得黄百韬的兵团兵力急剧增加,达到十二万,成为徐州“剿总”序列中最大规模的作战集团。
1948年10月下旬,完成整编的第七兵团接到命令,指挥部开始向徐州收缩。当部队行至新安镇时,黄百韬接到了固守碾庄的指令。这座位于运河东岸的小镇,原本由李弥兵团负责防守,黄百韬在视察阵地后,指示工兵加深交通壕至两米,每隔三十米就构筑钢筋混凝土暗堡,形成了层层交错的火力网。
此时,兵团中新加入的44军辎重部队正在运河铁桥忙碌地卸载装备,而来自粤地的63军、64军则按照黄百韬的守备纲要布防。碾庄圩的防御工事在暮色中闪烁着冷冷的光。粤军64军的机枪手在加固的民房墙后架起机枪,这些从两广调来的老兵按照梯次配置战术,密集地布置重机枪。25军作为兵团的核心,则在实战中总结出战术,并将其写入作战条例:每轮射击后必须迅速转移阵地,以避免遭到敌军炮火覆盖。
11月8日,华野的先头部队首次试探性进攻,没想到遭遇了来自地下掩体的猛烈侧射,半小时内便损失四百余人。华野的侦察连长惊叹道:“这些广东兵射击时还用方言喊口令,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协调什么。”
1948年11月6日,黄百韬在新安镇接到海州方向的急电,要求第七兵团协助撤退中的第44军。这一命令来自国防部,要求黄百韬兵团及时支援,然而这一决策使得黄百韬的兵团滞留在原地两天,最终导致了被华野包围。期间,运河铁路桥发生了严重的拥堵,西撤的第100军汽车队和东岸的辎重部队挤占了通道,严重影响了架桥作业。11月7日凌晨,第63军军长陈章亲自率领工兵营,在窑湾渡口抢修浮桥时,不幸遭遇华东野战军的炮击,造成两千余人阵亡。
在次日黎明,解放军山东兵团抓住李弥兵团撤离曹八集的机会,迅速穿插至碾庄西侧,完成了包围部署。这时,第七兵团的指挥部仍然不知退路已被切断,炊事人员依旧按常规向前线阵地运送食物,阵地上空弥漫的蒸汽与紧缩的包围圈形成了鲜明对比。
黄百韬的兵团此时已被压缩在碾庄圩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而来自徐州方向的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共计五个军16万人,配备了40辆坦克和200余门重炮,沿团山至碾庄的40公里走廊向黄兵团逼近。
粟裕在贾汪指挥部上,拿起六支红色铅笔向碾庄圩标注。这位擅长运动战的将领,首次调动全部重炮,特纵榴弹炮连白昼黑夜构筑工事。而宋时轮则带领七个纵队,在徐东构筑了三道防线,其中10纵将反坦克壕和交通壕结合起来,形成了纵深五公里的防御体系。
11月12日,邱清泉兵团派出坦克为先锋发起冲锋,但在遭遇阻击后,损失惨重。救援部队的伤亡超过千人,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东进速度被压制至日均不到2公里。
11月14日,邱清泉调集200门重炮进行火力准备,徐东的村落中,许多民房在炮火中坍塌。华野7纵前沿部队仅留下观察哨,主力则隐藏于反斜面的工事中,待敌军占领表面阵地后再实施反击。徐东的阻击战持续了12昼夜,华野的阻援部队付出了1.7万人的伤亡,成功拖住了邱清泉和李弥兵团的主力,使他们推进速度仅为20公里,尽管最终黄百韬兵团被歼灭,但邱清泉和李弥兵团距离包围圈的中心仍有8公里。
1948年11月12日黎明,华野4纵、6纵、8纵、9纵、13纵和特纵对碾庄圩发起了总攻,9纵的25师73团在开阔地带遭遇了立体火力网的强力反击。黄百韬的兵团25军利用预设的明暗火力点进行了交叉射击,前沿阵地百米内布满了多挺重机枪,73团在短短40分钟内便损失了四百余人,被迫撤回原阵地。
11月15日,华野调整了攻坚战术,夜间继续实施土工作业,逐步将交通壕挖掘至敌军阵地三十米处。特纵将分散部署的重炮集中,对碾庄圩的核心工事进行了重点摧毁。13纵38师采取了分割战术,成功击溃了战斗力较弱的44军152师,切断了该师与100军的联系,并在张庄战斗中俘虏了大批敌军。
11月19日,华野发起了最终的总攻。9纵27师79团采用连续爆破战术,用三百公斤炸药炸开碾庄圩东北角的围墙。8纵23师突入了敌军核心阵地,与黄百韬兵团的25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经过三天血战,最终100军军部被攻克,军长周志道在突围时被俘。黄百韬退守尤家湖村,将剩余的六千人编成三个突击队,试图向西突围。22日黄昏,他的指挥部被华野特纵炮火覆盖,随行的参谋人员几乎全部伤亡。黄百韬在焚烧完机密文件后,于碾庄圩西南的吴家瓦房附近自尽。
黄百韬兵团的覆灭暴露了多个问题。兵团在新安镇滞留48小时的决策,源于国防部的错误部署。44军划归第七兵团的命令导致黄百韬的撤退被拖延。而兵团缺乏专业的工兵部队,现有的三个工兵连被调往徐州修筑城防,导致运河架桥失败。李弥兵团提前撤离曹八集的举动,则反映了国民党内部中央军与地方部队的矛盾。64军军长刘镇湘在战犯管理所回忆道:“若邱清泉兵团全力东援,战局或许会发生转折。”
碾庄战役的胜利,让华野消耗了国民党军10万兵力,剿总失去了机动兵力,为后续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