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夜幕低垂,一个年轻男子匆匆忙忙走进了国民党少将谢士炎的住所。
“成功了。”
年轻人一踏进门,就紧紧抱住谢士炎,激动地说道。
这位年轻人并非别人,正是我党地下情报员陈融生。
几天前,陈融生刚在北平中央银行的招待所稍作休息,谢士炎就悄无声息地闯入了他的房间。
谢士炎手中紧握一把左轮手枪,黑漆漆的枪口直指着陈融生。
“我早就觉得你不像是国民党的人,倒像是个共产党。我手上有一份关于张家口的详细作战计划,现在,你得把这份情报送到共产党那边。如果你办不到,咱俩就一起去死!”
谢士炎是想用诈计,还是打算投诚呢?
面对谢士炎的突如其来的威胁,陈融生如何一步步判定谢士炎的真实意图?
在那个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两人上演了怎样一出精彩的谍战戏码?
1912年2月19日,谢士炎出生在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双江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不久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谢士炎和哥哥谢士显由祖母和叔伯抚养长大。
谢家的叔伯中,有九人先后进入军官学校,毕业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国民党高官。
因此,谢家被当地人称作培养国民党军官的世家。
1927年,15岁的谢士炎考上了国民党工程兵学校,随后又进入中央陆军大学第十四期深造。
谢士炎不仅在实战训练中表现卓越,还精通俄语、法语和英语。
1937年,谢士炎顺利毕业,正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作为一名军人,亲眼目睹祖国被侵略,百姓遭受屠杀,谢士炎感到万分愤怒,他主动请求上前线,立誓要为国捐躯。
谢士炎在战场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带领一团兵力成功击败了日军一个旅。
时任司令长官顾祝同对其赞誉有加,称其“壮年有为,能文善武”,并迅速提拔他为参谋处长。
谢士炎因此升迁迅速,成为了当时的风云人物。
然而,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许多高官开始勾结腐败,趁机谋取私利。
谢士炎忠于职守,却被同僚孤立,甚至被冤枉贪污,最终遭到蒋介石的革职并关进监狱。
身边的战友得知真相后,纷纷为他奔走求情,最终在宋美龄的调解下,蒋介石同意将谢士炎释放。
出狱后的谢士炎无处可去,于是投奔了曾经的上司孙连仲。
孙连仲深知谢士炎的才华,立即任命他为长官部高级参谋,后来更晋升为作战处少将处长。
虽然前途光明,但谢士炎深知,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国家难以有长远希望。
某日,谢士炎的下属陈融生来到他面前,递给他几本进步书籍,劝解道:“别愁了,读读这些书,也许能让你心情好一些。”
陈融生的父亲是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他曾留学美国,思想开明。
他与谢士炎的思想不谋而合,二人常常一起讨论当时的局势,有时陈融生还推荐一些如《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
“你作为陆军大学的精英,三民主义的支持者,应该不会被这些书影响吧?”
陈融生打趣道,但语气中似乎有些试探。
谢士炎对此没有回应,但他开始逐渐向陈融生吐露自己的心声,讲述自己被国民党特务冤枉入狱的往事。
他希望通过这次谈话了解陈融生的真正想法。
然而,陈融生却沉默无言,将一本《腐蚀》一书递给了谢士炎。
至此,两人关于国共两党的态度一直保持缄默。
直到某个夜晚,陈融生刚在北平中央银行招待所准备休息时,突然听见门外有动静,紧接着,谢士炎闯了进来,手持枪口对准了他。
“老兄,你这是干什么?”
陈融生的语气平静,但内心却异常紧张,心跳如雷。
原来,陈融生的真实身份并非国民党高官,而是共产党的一名地下情报员。
“说!你到底是什么人?”谢士炎怒气冲冲,举枪将其顶在脑门上。
“大半夜的,谢老弟你玩笑开得真大。”
陈融生轻描淡写地回应,虽然他内心波涛汹涌,但他还是表现得若无其事。
谢士炎有些愣住了,随后说道:“融生兄,我早就觉得你不像是国民党,你总是给我推荐那些进步书,倒像是个共产党。”
然后,他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有一份关于国民党进攻张家口的详细计划,如果你不能把这份情报送出去,我们俩就没命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陈融生在内心深处经过短暂的权衡后,淡定回应:“什么计划?这么多年兄弟情深,难道不能好好商量?”
“这是孙连仲让我拟定的计划,已经获批,10天内必定行动。你只要能找到党组织,把这份情报安全送到叶剑英那里,否则,咱们就一起死!”谢士炎继续道,语气愈发紧迫。
接下来的事件展开得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谍战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