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爆发了几场极为精彩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些战役的规模都庞大,参与的兵力多达十万人以上,且这些战斗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许多相关的文艺创作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
然而,如果我们从同时代的背景来看,无论是东方的罗马帝国,还是西方的日本,他们的战争规模似乎并未达到这种程度。相较于六七十万人的大战,连超过一万人的战斗也显得较为稀少,以至于我们常常戏称日本的战斗仅限于村级战斗,而西方的军队也不过是几千人的方阵便可横扫四方。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究竟有没有10万人的大规模战斗呢?10万人的军队又是如何组成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讨论一下军队对国家的负担。
回想几年前,一部名为《大秦帝国》的电视剧展现了经典的长平之战,剧中详细描绘了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的情景。在这场战争持续的三年里,赵国几乎耗尽了所有粮草,而秦国的百姓也因饥荒而大量死亡。看到这里,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如果10万人在前线吃饭,为什么会出现粮草匮乏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军队脱产,二是后勤保障。
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并不倾向于保持大规模的脱产军队,军队大多实行兵农结合的模式。为什么呢?很简单,军队是国家的劳动力量,若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必然导致农田荒废,进而造成粮食短缺。以秦国为例,即便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秦律也明确规定,百姓家中如果有两个成年男子,则必须留下一个继续耕种,而当兵一年后,士兵必须返回家乡务农,不得耽误农时。这也足见,秦国对军队脱产问题的重视。
长平之战历史上十分罕见,持续了三年的大规模脱产现象,导致赵国和秦国都陷入严重的饥荒。我们再看看后勤问题,许多历史爱好者可能从未重视过这一点,往往以为10万大军是轻而易举就能凑出来的。但实际上,调动和供应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却是异常困难的。
以明朝的萨尔浒之战为例,马车运输的粮草损耗高达一半以上,而人力运输几乎没有什么剩余,这使得一些运输人员不得不一车载粮,一车供自己使用。更别提明朝之前的时代,估计损耗要高得多。这样一算,想要支撑10万大军的补给,就得花费十倍的粮食成本。
在三国时期,邓艾提出过屯田的建议,他曾言:“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粮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根据相关记载,10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消耗高达上亿斤,而若加上运输损耗,粮草的消耗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十倍。试想,这样庞大的粮草需求,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而且,那个时代并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也没有便利的粮食进口渠道。
那么,古代到底需要多少老百姓来支撑一名士兵呢?秦朝和汉朝被称为武德最盛的朝代,尤其是秦朝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军国主义的代表。然而,实际上根据《岳麓秦简》记载,秦朝动员士兵的比例并不小,三个乡镇的约25000人中,能出征的士兵只有2200人,比例大约是11:1。如此庞大的兵役负担,也正是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而汉朝的情况则稍好一些,汉武帝时期,人口增至3600万,常备军最多达到70万。当时的兵役比例大约是50:1。尽管如此,汉朝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再来说说三国时期。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人口约为5000万,三国时期因为战乱和瘟疫,人口锐减至不到9000万。魏国的政权人口不足400万,东吴约200万,蜀汉只有100万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军队规模显然不可能太大,尤其是蜀汉,能拥有超过10万人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也有特例,刘备一度拥有接近10万的老兵,诸葛亮的军队合并后,人数也接近10万。为什么呢?主要是由于蜀汉政权曾动员了一部分本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另外还包括了从荆州调来的外部军队,因此才勉强凑齐了这支庞大的队伍。不过,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做法,而是为了应急而采取的措施。
再看曹操和孙权,他们的军队规模通常不会超过20到30万,除非爆发规模巨大的国战。正如之前提到的,即使是魏国这样的强大政权,维持10万大军也非常困难,除非继续靠“盗墓”这种手段来补充粮草。
最后,我们回顾三国的几场著名战役。虽然《三国演义》中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人数吹嘘到70万,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远远超过了各自地盘的实际人口。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军队人数约为10万,而曹操的军队大概为3万。尽管两军人数差距较大,但粮草问题依旧困扰着双方,曹操甚至不得不杀掉一名军需官,以维持军心。而袁绍在一次粮草被烧的事故中,全军陷入崩溃。
至于夷陵之战,刘备出动的军队接近10万,然而这个人数仍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综合来看,三国时期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10万大军。倒是一些精锐部队,如西凉大军、虎豹骑和长江水师等,他们精悍且装备精良,能够凭借高效的补给和训练,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但其人数远未达到10万。
这些精锐部队虽然数量较少,但他们的强悍之处在于能够保持高度的作战能力与良好的后勤保障。一旦规模扩大,后勤供给难以跟上,士气也会大幅下降,战斗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