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正式建立了曹魏王朝。仅一年之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然而,孙权却没有迅速跟随,而是接受了“吴王”这一称号。直到公元229年,孙权才在武昌正式登基。那么,孙权为何在此时才称帝呢?
简而言之,曹丕称帝符合法理,刘备称帝有血缘依据,而孙权则因缺乏这两者的支持,所以称帝的时机相对较晚。
一、曹丕称帝
首先,曹丕能够顺利称帝,得益于曹操为其打下的坚实基础。曹操临终前,已在东汉政权中设立了魏国这一封国,并享受了加九锡的待遇,这意味着曹操几乎已经为曹丕的称帝铺平了道路。然而,即便如此,曹丕还是十分注重形式上的合规。在曹丕的指示下,大臣如王朗、华歆等人劝说汉献帝禅让皇位,并以效法尧舜禹之事为借口。汉献帝虽心存不甘,但在所有文武大臣的支持下,最终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对曹丕而言,尽管他心中或有些许不舍,但他依旧推辞过一番,才正式接过帝位。因此,曹丕称帝的过程在形式上毫无瑕疵,这种做法也成为后人模仿的范例,司马炎建立西晋时便也采用了类似方式。
二、刘备称帝
刘备能够顺利称帝,是凭借他作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身份,且早已获得汉献帝的认可。在称帝之前,刘备早在公元219年便进位为汉中王。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立下过“非刘氏子孙不可称王”的规矩,这使得刘备的王位合法性有了基础。毕竟,在刘备之前,曹操作为非刘氏后裔,已然加封魏王。因此,刘备称帝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正当性。随着汉献帝的退位,远在蜀地的刘备听闻了汉献帝可能已经去世的消息,因而为其举行了葬礼,且由诸葛亮等谋士劝说刘备称帝,以延续汉室的祭祀与传统。因此,刘备称帝后,仍使用“汉”这一国号,蜀汉、东汉与西汉都被视作同一个汉朝的延续。
三、孙权称帝
相比曹丕与刘备,孙权则面临更复杂的情况,缺乏足够的理由称帝。他既没有曹丕那样的法理依据,也没有刘备那样的血缘背景。因此,孙权的称帝之路相对迟缓。在这一背景下,孙权选择等待机会,即战胜蜀汉和曹魏,通过战功为自己争取称帝的筹码。公元221年,刘备亲自领兵征讨东吴时,孙权派遣陆逊迎击。经过夷陵之战,陆逊成功击败了刘备,基本消除了来自蜀汉的威胁。
然而,尽管战局有利,孙权仍然面对曹魏强大的压力。为了进一步削弱敌人力量,孙权需要一场胜利来彻底消耗曹魏的兵力。此时,公元228年,吴国鄱阳(今江西鄱阳)太守周鲂为诱敌上当,伪装降魏,向魏国大将曹休求援。曹休受骗,率军10万进军皖口,企图在吴地展开行动。孙权迅速派遣陆逊、朱桓与全琮各自带领三万兵力,与曹休的军队在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吴军联手击败曹休,俘虏魏军1万余人。
石亭之战后,曹休因病去世,东吴因此减轻了来自东线的防守压力。而在此期间,孙权与诸葛亮恢复了蜀吴联盟。陆逊等人的提议也促使孙权决定,于公元229年在武昌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总结来说,孙权称帝的延迟,源于他无法像曹丕和刘备那样依赖法理或血缘背景。尽管如此,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政治与军事布局,孙权终于在稳固政权的基础上,迈出了称帝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