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几乎被塑造为无敌的存在。尤其是在吕布挂在白门楼之后,天下间的顶尖高手似乎只能出现在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之中。而曹操手下的许褚、张辽、张郃等人不过是陪衬角色,“江表十二虎臣”也不过是偶尔有点出彩而已,难以撼动五虎的地位。然而,如果我们依据《三国志》的记载,结论则大不相同:张飞和马超曾在下辨被曹洪、曹休击败,徐晃在襄樊一带连续攻破关羽数座营寨,甚至张郃曾将初出祁山的诸葛亮逼回。
即使仅凭《三国演义》,我们也能发现一些曹营悍将,甚至是五虎大将所忌惮的人物。比如,马超曾在许褚的怒吼声中被吓退,这一事件家喻户晓。另外,还存在一些微妙的事实,若不细心观察,很难察觉:曹营中的某些悍将,关羽打不赢,张飞则不敢轻易挑战,而有几位的武力甚至不逊色于黄忠或赵云。
潼关渭水的许褚与马超激战,表面看似未分胜负,然而马超却在气势上明显落了下风。当时马超打算趁着曹操出面与自己言和的机会,实施刺杀计划,却因见到曹操身后那威风凛凛的许褚,心生畏惧,问话都显得没有底气:“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为何马超不称许褚为“虎痴”,而是尊称其为“虎侯”?这一变化显得尤为奇怪。要知道,马超在与张飞交战时可是毫不客气地说过:“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
马超显然对许褚存有畏惧,他一度选择主动撤退,然而许褚却不放过他,派人下战书挑战。马超暴怒之下不得不应战,但这场对决的背后,实则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等性:马超是韩马联军的主帅之一,而许褚不过是曹操麾下一名没有将军职衔的校尉,这如同副官孙铭挑战李云龙一般。面对许褚的挑战,马超自降身份,双方在交战了二百三十回合后,马超的枪杆被撅断,丧失了重要兵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潼关渭水之战,虽说最终未分胜负,但《三国志》却明确指出许褚胜出:“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即便马超和许褚的最终胜负存在争议,但马超因恐惧许褚而放弃刺杀曹操的机会,这一点无论在史书还是小说中都有明确记载。
同时,史书和小说都提到关羽未能打赢夏侯惇和庞德。庞德的“射羽中额”之事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在小说里则改为射中左臂,但无论如何,关羽在与庞德的正面交锋中并未占据上风,庞德的勇悍,世人皆知。夏侯惇的武力或许无法与曹营中的最强将领相媲美,但他作战经验丰富,且毫不畏死。关羽虽未败于夏侯惇,但想要轻松战胜他同样极为困难。
关羽和夏侯惇有过两次交手,而两次都未能分出胜负。第一次是在下邳的土山之战中,关羽击退了徐晃和许褚,正准备突围,却被夏侯惇缠住,不得不退守土山。第二次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而夏侯惇依然追了上来,直到关羽暴怒之下,他才未能将夏侯惇斩于马下。可以看出,夏侯惇能够两次在关羽的刀下逃生,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都表明关羽对夏侯惇的武力心存忌惮。
关羽重情重义,对昔日的“老朋友”一般不会下死手,或许正因如此,他并没有逼着于禁替自己带兵参战。毕竟,根据汉朝法律,降将的家属必须承担连坐之责。而如果于禁真的是叛变,而非投降,那么曹操必定会对其家人进行严厉的处罚。关羽的宽容和顾忌,亦许包含了某些深意。
张飞和夏侯渊的关系则更为微妙。张飞在战场上有时放过夏侯渊,实际上与张飞娶夏侯渊侄女的关系密切。张飞与夏侯渊的这种“人情”关系,使得他在面对夏侯渊时有所顾虑。张飞并非不敢挑战夏侯渊,而是在两人的关系中包含了深厚的私人情感。尤其在建安十三年,张飞和夏侯渊的再次碰面时,张飞的态度异常温和,似乎并没有像面对其他曹营悍将时那般激烈。或许正是因为张飞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夏侯兄弟的默许,才得以顺利度过了一段时间。
至于黄忠,虽然他最终斩杀了夏侯渊,但这场胜利背后是法正的计谋,若是双方公平对决,黄忠未必能占得了上风。夏侯渊不仅擅长刀法,还精通箭术,在这些方面,黄忠可能还不及他。黄忠之所以有此表现,正是得益于刘备的策略,以及赵云的及时支援,最终才能摆脱张郃的埋伏。
综上所述,许褚、夏侯惇、夏侯渊、张郃这些曹营悍将,均是五虎大将所忌惮的存在。在这其中,赵云作为五虎中的佼佼者,虽然打过多个敌将,但至今没有人能战胜他,甚至曹营的这些悍将似乎也未能在赵云面前占得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