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玩笑,赵构可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才俊,他深知以史为鉴的重要性,这与某些人只会闭门造车、杞人忧天的态度截然不同。历史上,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趁着马嵬之变的混乱局势,果断与唐玄宗李隆基的逃亡队伍脱离关系,夺取了帝位,自立为帝,而将李隆基尊为太上皇。李隆基在逃到四川躲避风头,整整藏匿了数年。当动乱逐渐平息,他重新回到长安,这并没有影响李亨的统治地位。
李亨在声称要迎接李隆基归京、将帝位交还之时,李隆基却因心生畏惧,根本不敢返回;后来李亨一改初衷,不再提退位的事,李隆基才敢回到长安。而当他返京之际,公开声称:“我做了五十年的太平天子,已无可称道之处;现在身为天子的父亲,才显得更加尊贵!”以此表白自己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尽管李隆基竭力表现得无欲无求,实际上李亨却是将他监禁在内,逐出陪伴李隆基多年的太监高力士,禁止自己的姑母——李隆基的妹妹前来看望,甚至连负责打扫的仆人也全数更换。
难道李隆基真的心如止水,放弃了权力的欲望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深谙时势的变化,意识到自己之前宠信谄媚之臣、导致安史之乱的事实,不顾国家利益、携家逃亡,早已失去民心,再也无力与李亨争夺皇位。实力决定一切,这一点毋庸置疑。
与虽有亲信相伴却躲避于蜀地的唐玄宗相较,徽、钦二帝的处境则更加窘迫:宋徽宗早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时便已避位,而宋钦宗则在靖康之耻之际被金人迫使废位。从法理上看,他们不过是失去了权力的“废帝”,无法与李隆基这位“太上皇”相提并论。
实际上,宋钦宗也明白这一点。当宋金议和、韦太后获救时,宋钦宗向她请求道:“请转告九哥,我若南归,只求能够在太乙宫安居,而无其他奢望。”他心中只希望能活着返回,成为一个出家道士,心满意足,绝不再想着其他的事情。
作为老练的“政治家”,赵构自然不愿意让徽、钦二帝回南;但如果他们真的回来,赵构必然会与父亲和兄长紧紧相拥而泣。表面上可能要求“奉还帝位”,但徽、钦二人绝不会接受,也不敢接受;接下来,只能为他们设计一座外表华丽、内部却严格管理的宫殿,派人谨慎看守。若是一发现他俩有异动,立刻就会以毒酒(南唐后主李煜的死法)或毒饼(唐中宗李显的死法)之类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解决他们的性命。
在整个南宋时期,赵构的权威压倒了朝廷与国家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无人能及。面对这一切,他又有何不能做到之事?那两个毫无力量的废帝,就算真的回到南宋,也不过是让赵构多费些粮食、衣服和几个侍卫——并不是为了保护,而是负责看守而已。他们能对赵构的皇位产生威胁吗?赵构又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感到担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