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一场震撼全国的事件。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应,随即下令中央军对西安城进行“进剿”及围剿。张学良对此感慨万千,喃喃道:“把天戳穿了一个大窟窿!”然而,眼下关键的问题是要如何将这显著的漏洞补救过来。他们迅速向中共发送电报,恳请红军紧急派兵前来,以保障西安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特意找到中共的代表,明确请求红军派遣一支精锐部队赶赴西安防守,并与南京方面的亲日派武装对峙。他们特别提到:“希望徐海东亲自率领部队前来。” 对于徐海东的选择,两位领导者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徐海东是谁?他是红十五军团的司令官。在这次紧急请求中,杨虎城还主动表示愿意将自己的警备旅交给徐海东指挥。
红军中军官众多,英勇善战,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何偏偏指定徐海东?答案在于他们与徐海东之间的交手体验。诸多的战斗使得他们对徐海东建立了深刻的认知和评价。在大别山时,张学良带领的部队在与红军的交战中屡屡受挫,尤其是与红军第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的多次冲突,结果无一例外地以惨败告终。随后,他们在陕西再次遭遇了徐海东,依旧面临重大失利。杨虎城的经历亦然,他在与徐海东的多次交锋中,损失惨重,兵员锐减。无论东北军还是西北军,众多的军官和士兵常常以俘虏的身份体验过徐海东所率红军的力量。因此,从指挥官到士兵,提到徐海东的名字,皆不禁感到恐惧与敬畏。张学良与杨虎城认为,鉴于西安的紧迫局势,唯有徐海东能够稳定东北军与西北军的军心,而只有他所率领的红军方能有效抵御从南京发来的猛烈军事压力。
中央领导层接纳了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请求,迅速下令徐海东率领红十五军团南下,并任命他为红军南路的总指挥。此时,徐海东正在陇东地区进行休整,立刻指挥部队冒着黄土飞扬的恶劣天气,朝西安方向行进。
当徐海东的部队抵达咸阳时,杨虎城特地派县长前去接迎“徐大将军”。不久后,杨虎城本人也亲自赶来,热情迎接。当徐海东的部队到达蓝田县城时,张学良派车送来了保暖的棉衣。红军官兵换上崭新的衣物,士气大增,行军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次日,徐海东的部队顺利抵达商州,并占领了一处关键的高地。就在不远处,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正准备向西安发起进攻。带队的将领一得知前方是徐海东率领的红军,脸上立刻露出惊恐的神色,慌忙指挥:“快撤!快撤!我们这点人绝对不是红军的对手。”
总之,他们一路退到了商州城外很远的地方才停下,继续在远离红军的地方扎营,再也不敢向西安进发。徐海东与敌军双方始终保持13天的对峙,敌军在这段时间内未有推进的举动。直到第十四天,突然传来好消息:西安事变已和平解决。
随即,徐海东接到命令,率部返回甘肃驿马关。中共党史出版社所刊的《战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一书详细记录了徐海东出兵西安的全过程,该书在市场上备受瞩目,曾荣登中国军事书籍畅销榜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