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簿是各级官员下负责文书工作的佐吏,相当于现代的秘书。在三国时期,随着三公及其他高级官员设立府邸处理事务,主簿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了重要的职位。因此,许多后来的朝廷重臣,往往都是从主簿起步。以下四位主簿,则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代表。
一、吕布
吕布因其在并州担任职务,受到并州刺史丁原的任命,成为了主簿。虽然以勇猛著称,吕布最初却是一位文官。公元189年,吕布杀死了丁原,并成为董卓的义子,授予中郎将职务。然而,到了公元192年,吕布因受到董卓的猜疑,在司徒王允的策划下,成功刺杀董卓,成为奋武将军、仪同三司,并被封为温侯。随后,他被董卓旧部击败,不得不逃离长安。从此,吕布的命运便开始了流亡的轨迹。直到公元196年,吕布击败了刘备,占领徐州,成为当时一个不容小觑的势力。建安三年(198年),在击败刘备和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征,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背叛,并在城破后被俘,最终被处死。
二、司马懿
司马懿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受儒家教育。然而,在汉室被曹操掌控之际,司马懿曾一度拒绝接受朝廷征召。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成为丞相,强行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之后,司马懿辅佐曹丕,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务。此时的司马懿虽然身居高位,但并未掌握兵权。公元226年,曹丕临终时,指定司马懿和曹真等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逐渐升任重职,如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最终掌握了曹魏的兵权。特别是在正始十年(249年),他趁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之机,发动政变,占领了洛阳。从此,曹魏的权力转入司马懿家族之手。司马懿于嘉平三年(251年)去世,享年73岁。
三、黄权
黄权,字公衡,早年为郡吏,后来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在担任刘璋主簿期间,黄权曾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但刘璋未采纳其建议。公元214年,刘璋被刘备击败,黄权选择归顺,拜为偏将军,提出了取汉中的计策,之后升为护军。刘备即位称帝后,黄权被任命为益州治中的从事。公元221年,刘备出征吴国时,黄权再度劝谏,刘备未采纳。黄权被封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防御魏国的进攻。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失利,黄权被隔绝于归途,最终选择归魏。虽然黄权曾归顺魏国,但他获得了刘备的宽容和魏文帝曹丕的赏识,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进而升为侍中、同车陪乘,最后担任益州刺史。公元239年,黄权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并继续升职,直至240年去世,享年约七十岁,享有“景侯”之谥号。
四、廖化
廖化,字元俭,东汉末年人,曾在荆州辅佐关羽并担任主簿。与吕布类似,廖化也是一位武将出身的文官。公元219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却被曹魏和东吴联合夹击,最终兵败被杀。廖化作为关羽的主簿,虽然被东吴俘获,但他凭借巧妙的诈死计策成功逃回蜀汉。刘备任命他为宜都郡太守,重新赋予他重任。
这些主簿不仅具备出色的文官才能,而且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凭借智慧与勇气成功从众多困境中脱身,并为三国时期的历史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