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发布了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特别是一号坑中的重大发现。这一系列新发现让学界再次聚焦于秦始皇陵,尤其是甬道和俑坑曾被人挖掘的事实。通过此次考古成果,专家们推测,能够直接破坏秦始皇陵甬道的人,决不是普通民众,很可能正是那位名震一时的楚霸王项羽。换句话说,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坊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秦始皇陵曾遭项羽挖掘过。
为了弄清楚秦始皇陵是否真的曾被盗掘,以及罪魁祸首是否真是项羽,结合陕西省文物局的最新考古发现与之前的一些考古证据,以及相关史料文献,学者们进行了综合分析。接下来,首先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甬道”这一概念。
甬道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书中,意指两侧有建筑物或楼房相连并覆盖有棚顶的通道。古代秦汉时期的人们非常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王侯贵族的陵墓规格往往与其生前的府邸相仿。秦始皇陵的甬道可以看作是其主墓与其他陪葬墓之间的通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约5公里的骊山脚下。自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6年)起,便开始筹划陵墓建设,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才因种种原因停工,历时38年才告竣。关于陵墓的设计,《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详细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汉书·楚元王传》也提到:“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宫馆之盛,不可胜原。”从史籍和相关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陵采取了大量防盗措施。据说,陵墓建成后,所有参与工程的工匠和相关人员都被关进地宫内,最终成为了陪葬的殉葬品。
此外,秦始皇地宫内还以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的景象,水银在常温下是液态的且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极其危险。如果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地宫,吸入高浓度的汞蒸汽会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史书和民间传说中还提到地宫内设有弩弓等武器,且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弩弓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弩弓拉力极大,单靠人的力量无法使用,但考古学家推测,弩弓应当通过机关连接,可以自动发射,用于防止盗墓者闯入。
关于秦始皇陵内藏有何珍宝,至今尚未有确切的答案。《水经注》一书提到,楚霸王项羽攻占关中后,曾下令破坏秦始皇陵,并命令30万士兵花费30天时间,将陵墓中的所有珍宝搬走。由此可见,秦始皇陵内的珍宝确实非常丰富,且保护措施十分严格。
然而,即便秦始皇陵有着重重防盗机制,历史上依然流传着几次关于秦始皇陵被盗的故事,主要有牧羊儿火烧地宫棺椁、项羽挖掘陵墓盗取珍宝,以及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毁坏秦始皇陵等故事。牧羊儿火烧地宫的说法见于《汉书》,传说一名牧羊孩童在附近放羊时,几只小羊掉进了地宫。牧羊孩童持火把进入地宫寻找小羊时,不小心点燃了地宫内的可燃物,导致棺椁和珍宝被焚毁。然而,有专家认为,凭一个小孩的火把就能独自进入地宫并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几乎不可能。
至于项羽破坏始皇陵的故事,主要出现在《史记》等史书中。项羽与秦国有着深仇大恨,他的祖父项燕曾是秦国所杀的楚国将领。嬴政统一六国后,项羽曾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巡游并发誓要“取秦而代之”。当项羽攻入关中后,他不仅焚烧了阿房宫,还派遣30万大军盗取了秦始皇陵中的珍宝。千百年来,这一传说一直引发争议,有人认为项羽确实盗掘了秦始皇陵,但也有专家持不同观点。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秦始皇陵考古发现揭示了一些新的线索。考古人员发现秦始皇陵北部的建筑遗址曾被火焚烧过,这证明了项羽确实在地面上进行过破坏。1980年代,科学家通过勘探地球化学成分,测定了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含量,发现汞含量较高,表明水银并未挥发。这一发现为陵墓未被破坏提供了有力证据。
尽管项羽的30万大军可能在30天内将秦始皇陵中的珍宝搬走,但为何这些珍宝至今未见踪影呢?考古发现表明,之前出土的铜车马、兵马俑等遗物均为地面建筑遗物,且与陵墓内部的珍宝无关。因此,许多考古专家推测,项羽只是在地面上进行了破坏,而未深入盗掘地宫。
综上所述,项羽可能确实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但并未深入陵墓内部盗取珍宝。2022年最新的考古发现也表明,项羽可能只是焚烧了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但未能进入地宫窃取珍宝。始皇陵地宫至今未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关于其中是否遭到破坏,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陵埋藏的秘密仍然等待着未来的揭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或许能够一窥其中更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