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作为秦汉时代中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一直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匈奴人究竟属于哪个民族、他们的种族来源,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有一些观点认为匈奴人可能与匈牙利人存在某种联系,依据的理由是现代粤语中“匈牙利”和“匈奴”的发音相似。而粤语中保存了部分中古汉语的特征,因此有人推测,匈牙利人或许是古代匈奴的后裔。那么,欧洲的匈牙利人真的是匈奴人的后代吗?匈奴人到底属于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呢?
▲匈奴武士的形象
在现代人类学的发展之前,许多学者曾试图探讨匈奴人的种族特征。王国维根据《晋书》中的记载指出,匈奴人具有高鼻、浓密的胡须,这些特点与“西胡”非常相似。黄文弼则结合著名的“马踏匈奴”石雕,分析匈奴人的面貌特征,认为他们属于蒙古人种。另有学者从蒙古诺因乌拉的匈奴墓葬中发掘出的遗物,以及一位拥有蓝眼睛的匈奴贵族遗骸,推测匈奴人可能属于突厥人种。俄罗斯学者也曾提出匈奴人是古斯拉夫人的后裔。
▲“马踏匈奴”石雕
▲诺因乌拉匈奴墓中出土的匈奴贵族织物
然而,古代的图像资料和模糊的文字记录无法确凿证明匈奴人的人种归属,因此,要准确确认匈奴人的种族来源,必须依靠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幸运的是,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匈奴人的血统构成:他们的主要种族成分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
▲俄联邦境内泰雷津出土的匈奴女性遗骨
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不同地区的匈奴墓葬进行了大量的人骨分析。杜门研究了蒙古各地出土的38具匈奴头骨,得出结论:根据这些头骨的综合数据,可以确认匈奴帝国时期的居民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20世纪60年代,格赫曼对伊沃尔加匈奴墓地的部分头骨进行研究,发现墓中居民可分为铜石并用时代的土著居民、类似诺因乌拉墓地的匈奴人以及中国古代北方居民三大群体,这些群体基本上都属于蒙古人种。
2000年,韩国、蒙古及中国学者联合在蒙古发掘了莫林·托勒盖匈奴墓,经过人类学家的鉴定,墓主为30岁左右的匈奴女性,她的身高约为1.5米,体貌特征与现代蒙古人非常相似。
在中国国内,匈奴族群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人类学家对春秋战国时期带有匈奴文化特征的墓葬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一些头骨特征呈现出典型的北亚蒙古人种特征。例如,杭锦旗桃红巴拉、凉城崞县窑子、包头西园等墓葬中的遗骨展示了明显的北亚蒙古人种面貌。特别是崞县窑子出土的8具头骨,具有较短、较宽的正颅型,面部偏低、鼻型狭窄,且上面部扁平,这些特征与外贝加尔地区匈奴遗骸相似,显示出早期匈奴人的血统中融入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基因。
此外,一些汉代的匈奴墓葬也被进行过人种鉴定。陕西神木大保当墓地出土的匈奴人遗骨表明,南匈奴人整体上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非常接近。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乙区M1墓的墓主身份为“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该墓主的头骨特征与北亚蒙古人种相似,但也显示出与东亚类型相接近的特征。这表明,匈奴人在与汉民族接触过程中发生了文化和基因的融合。
根据不同地区匈奴人的颅骨和人类体质学样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匈奴人的先民主要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在其崛起过程中,他们征服了周边地区,吸收了来自华北地区的东亚类型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匈奴”文化为特征的群体。
▲塔吉克斯坦出土的公元前2至前1世纪的黄金马具,展示了一位匈奴骑手的形象
然而,来自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匈奴墓葬遗骨显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匈奴人有着亚欧混血的特征。历史记载表明,匈奴人在西迁过程中征服了西域,并与当地的中亚游牧民族发生了通婚,这也导致了匈奴人中出现了一些混血特征。
综上所述,匈奴人明显属于蒙古人种,但西迁到中亚的匈奴人因与欧罗巴人种的接触,逐渐出现了某些混血特征。尽管部分匈奴贵族可能拥有欧亚混血的体貌特征,但总体而言,匈奴人的主体依然属于蒙古人种。而在汉匈战争时期,匈奴人与汉族之间的民族观念并不像今天这样明确,族群更多的是由共同的生活区域和文化联系所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