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都是三国时期极为关键的战争。前者是曹操成功击败袁绍,后者则是孙刘联军共同抵御曹操的胜利。若要从这两场战斗中选出最为重要的一役,毫无疑问是官渡之战,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曹操占领北方意味着全国局势的基本格局已然确定。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人数远超自己的袁绍,这一胜利之后不久,曹操便迅速征服了整个中国北方。彼时的北方是全国人口最多、土地最为肥沃、人才最为杰出的区域,且拥有着先进的文化氛围。在东汉的十三州中,南方仅有的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四州,相较于占据九个州的北方,其整体实力收入囊中不可同日而语。人们常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而北方不仅包括了中原,还拥有青州、幽州和并州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并征服北方,便意味着他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战争资源,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格局更是显而易见。从历史来看,掌握关键地区的势力,最终往往能够实现统一。比如,在元末,南方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转移,使得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击败陈友谅之后,预示着全国统一的局势已然明朗。而官渡之战的胜利,亦是有着同样的深远影响。
第二,赤壁之战不过是延缓了统一大势的脚步。尽管赤壁之战的规模宏大、声名显赫,且至关重要,但归根结底,它并未真正动摇曹魏的根基。曹魏在全国统一上的底气仍旧充足,只不过是时间与策略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北撤,然而孙权和刘备的联合胜利,实际仅让他们控制了荆州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依旧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曹魏即便失去整片荆州,损失也不至于致命。此外,不久后刘备的汉中之战虽然让他的阵营欢欣鼓舞,但对于曹操而言,那只不过是失去了一块“鸡肋”。曹魏的基业依然稳固,这使得赤壁之战的影响相对有限。几十年后,蜀汉和东吴最终都在曹魏势力的强大攻势下灭亡,赤壁之战不过是历史轨迹上多出的一段曲折。
第三,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使得现代人特别容易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三国历史。尽管《三国演义》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且极具吸引力,但书中明显的倾向性,即对刘备的赞美与对曹操的贬低,却不可小觑。这种倾向使得罗贯中在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绘赤壁之战的细节,以此来突出刘备和诸葛亮的英雄形象。反观官渡之战,因曹操主导此役,在文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官渡之战的可读性和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低于诸葛亮发动北伐那一战。虽然文学作品在普及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有时过于深入人心的作品也可能导致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如果我们能摒弃《三国演义》的影响,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评价这两场战役,就容易发现,官渡之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巅峰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