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决定发动内战时,恐怕从未预料到,自己那支兵力强大、超过400万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会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但从许光达和廖昂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窥见其中一部分原因。
廖昂毕业于黄埔军校,还曾在陆军大学深造,参与过围剿红军,也在抗日战争中屡次出征,打了不少胜仗,堪称一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到了1946年6月,廖昂已经是整编第76师的中将师长,跟随蒋介石展开了饱受民众反感的内战。
1947年10月,延清战役爆发,国民党方面的主力部队就是廖昂指挥的整编第76师,而解放军的主力则是由许光达领导的第3纵队。战斗一开始,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包围了廖昂驻守的清涧县。胡宗南急忙指派第29军军长刘戡增援,但他也被我军的阻击部队挡在了20里之外,无法再前进一步。
10月11日,我军成功攻破清涧城,并全歼守军8000余人,廖昂最终也被俘。在危急时刻,廖昂一度想浑水摸鱼,换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由于解放军一贯优待俘虏,愿意接纳留下的,想走的也不会为难,并且还会给发路费,廖昂试图借此逃脱。然而,廖昂毕竟不是普通人,他那股与生俱来的气质还是无法掩饰,很快便被识破,最终被押送至我军指挥所。
许光达与廖昂同为黄埔军校的校友,尽管两人并非同班同学,许光达是第五期,廖昂是第二期,但毕竟是校友,见面时自然带有几分亲切。加之廖昂在抗战中的功绩,许光达对他依然保持一定的敬意,递给他一根烟,两人便开始闲聊起来。
谈到这次战役,廖昂还是有些不服气,他说:“我们只有一个师守清涧,守不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怪只怪胡宗南太小气,没有增援我们。”许光达笑了笑,说:“你错怪胡宗南了,他已经派了刘戡来增援,但他却被我们阻击在20里外,根本进不来。”
廖昂听后,叹了口气,说道:“刘戡这个人我了解,就算他能够打进来,恐怕也未必会进来。”许光达顿时明白,这话实际上揭示了国民党军的“老问题”——各自为政,保全自己的实力,而不会为他人去拼命。很多时候,即使增援部队已经出发,但一路上他们往往磨洋工,即使和敌军碰上了,也只是装装样子,不肯真刀真枪地冲进去,直到“兄弟部队”被消灭,他们才会悄悄撤退,回去顶多遭上司训斥,至少保住了自己的队伍。
解放战争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本想通过包围敌人,在中心地带吸引敌军,然后再用国民党的大部队进行反包围,然而,他忽视了“兄弟部队”之间的疏离。蒋介石曾命令李天霞的整编83师和黄百韬的整编25师火速增援孟良崮,但这两位将领却阳奉阴违,根本不愿为张灵甫冒险,结果迟迟未能行动。最后,张灵甫在孟良崮战死。
一年多后,黄百韬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在淮海战役中,他被我军包围,蒋介石再次指派邱清泉和李弥两大兵团前去解围,然而,邱清泉和李弥的部队同样没有果断行动,导致黄百韬最终不得不自杀。临终时,黄百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象,他对部下说道:“我们被包围,指望别的部队来救,根本不可能。古人有言:胜则举杯共庆,败则力出死力相救,而我们已经办不到了。”
这也是国民党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人都只想着保全自己,没有人愿意为救援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实力,甚至心底里希望其他部队陷入困境,这样自己就能占得便宜。这样的人马,如何能打胜仗?
许光达看廖昂依旧有些不服气,便笑着说:“要是你不服气,我可以放你回去,让胡宗南再给你一个师,我们再较量一次。”廖昂长叹一声,摇了摇头,说:“不必了。”因为他知道,即使再来一次,结局也会是一样的。这个结局,既不是廖昂能改变的,也不是胡宗南能改变的,甚至蒋介石也无法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