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司马昭伐蜀,当时,计划提出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包括征西将军邓艾,邓艾坚决反对,理由是,蜀汉还没有爆发内乱,还没到伐蜀的时候。
司马昭见邓艾反对,很生气,派主簿师篡到邓艾军中,担任邓艾的司马,让师篡去劝邓艾,做他的思想工作,邓艾这才勉强奉命。
《晋书》记载: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还有一个叫邓敦的将军,在大军即将出发时,也站出来反对,说蜀汉不可伐,结果,司马昭大怒,立即杀了邓敦。
但是,同样反对伐蜀的邓艾,司马昭却没杀他,还让邓艾带三万多人,成为伐蜀三路大军中的一路,另外两路是雍州刺史诸葛绪和钟会。
伐蜀过程中,在钟会主力十余万人在剑阁和蜀汉姜维主力四五万人对峙,不能前进一步的情况下,邓艾趁机率军偷渡阴平,一路翻山越岭,攀爬悬崖峭壁,穿越七百里无人区,成功进入蜀汉腹地,攻占江油和绵竹。
蜀汉后主刘禅看到魏军突然逼近成都,慌了手脚,放弃抵抗,自缚出城投降,就这样,蜀汉灭亡。
当时伐蜀,只有钟会一个人赞同,因此,司马昭很欣赏钟会,让时任镇西将军的钟会担任了伐蜀的主帅,带的兵力最多。
其实,钟会的镇西将军,还比邓艾的征西将军略低了一点,但是,正是因为邓艾反对伐蜀,钟会赞同伐蜀,所以,司马昭这才坚定地选择让钟会担任伐蜀主帅。
279年,司马炎伐吴,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就包括司马氏的亲信贾充,就是弑杀曹髦的那个家伙。
当时,司马炎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伐吴,贾充却跳出来,坚决反对,唱反调,司马炎让他担任伐吴的主帅,贾充不愿意。
司马炎一看贾充的态度,油盐不进,一点也不给面子,就生气了,司马炎说,你要不去,我亲自去伐吴前线。
看到司马炎生气,贾充这才同意,担任了伐吴的主帅,使持节,大都督,假黄钺,统领伐吴六路大军。
《晋书》记载:充虑大功不捷,表陈“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并之戍,天下劳扰,年谷不登,兴军致讨,惧非其时。又臣老迈,非所克堪。”诏曰:“君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为诸军节度,以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南屯襄阳。
当时,赞同伐吴的主要有杜预和王濬,而他们后来也是六路大军中的两路,其他几路,分别是司马伷、王浑、王戎和胡奋。
后来,龙骧将军王濬的水军最先进入建业,吴国末帝孙皓,看到晋军大军压境,效仿当年刘禅,自缚出城投降,吴国灭亡。
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封为安乐公,后善终。
孙皓投降后,也被迁往洛阳,封为归命侯,后善终。
不同的是,邓艾灭蜀后,被封为太尉,钟会欲在成都自立,讨伐司马昭,联合监军卫瓘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收捕邓艾,邓艾随即被抓,押送洛阳,在半路上,邓艾父子被杀,邓艾在洛阳的儿子都被杀死,妻子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而王濬灭吴后,王浑和其争功,弹劾王濬在作战中,不听调度,违抗军令,要求交廷尉治罪,王濬上书司马炎,反复为自己辩解,后被封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后将军,善终了。
参考资料:《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