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张郃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猛将,连刘备和诸葛亮都对他颇为忌惮。有些人甚至认为,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蜀军中几乎没有人能与张郃抗衡,由此可以看出张郃的强大。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张郃真如大家所想的那样强大吗?他的能力到底如何?正史中的张郃,是否真如外界所传闻那般赫赫有名?
事实上,从人们对张郃的评价来看,他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但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虽然曹操曾将他与韩信相提并论,并与张辽齐名,但实际上在“五子良将”中,张郃的声势被吹得最为夸张。仔细查看张郃的战绩,会发现他并没有展现出顶级猛将的实力,甚至有些战斗成绩令人失望,他的实际能力与他所获得的声誉不成正比。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张郃的战绩,看看他究竟是如何逐渐失去光环的。
在官渡之战中,张郃本是袁绍麾下的猛将,被指派进攻曹军大营。然而,面对曹洪时,张郃的进攻竟然失败了。众所周知,曹洪并非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依靠的是与曹操的关系上位。如此一位军事能力平平的将领,张郃竟然打不过,这令许多人感到疑惑:张郃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
更令人惊讶的是,战败后,张郃不仅没有回去向袁绍请罪,反而直接投降了曹洪。这一行为让人感到震惊!败仗是军中常事,胜败乃兵家常事,理应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但张郃选择了投降,这一决定不仅让他失去了信誉,也导致袁绍军的崩溃。这种投降行为不仅让人失望,也让人对张郃的军事素质产生了疑问。
张郃投降后,曹操曾夸奖他是“韩信”,然而曹操并非是在称赞张郃的作战能力,而是赞赏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断——临阵倒戈、选择投降。从张郃在官渡之战中连曹洪都打不过来看,他的军事能力显然并没有得到曹操的认可。因此,尽管曹操让张郃加入了自己的阵营,却从未将他提拔为独立指挥官。张郃更多的是被安排在其他将领的指挥下,而他的表现也并未让人满意。
在曹操攻占汉中后,他并未立刻进攻益州,而是派遣张郃去试探刘备的实力。然而,张郃与张飞的对战让人跌破眼镜:他被张飞打得“仅以身免”,这场战斗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张郃的能力。虽然张飞确实是一位强将,但张郃的失败也显得过于惨烈,令人难以理解。
接下来的定军山之战,张郃再次面临刘备的进攻,局势变得更加困难。张郃几度派兵求援向夏侯渊请求支援,最终导致夏侯渊分兵,结果夏侯渊在战斗中被黄忠斩杀。如果张郃能有更强的防守能力,能够独立抵挡刘备的进攻,也许夏侯渊就不会因此牺牲,汉中也不会轻易丢失。
有些人误解了刘备对黄忠的赞誉:“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认为刘备在暗示张郃比夏侯渊强。但实际上,这只是刘备的皇帝心术,他是在提醒黄忠不要太过得意,而并非真心敬畏张郃。若张郃真的比夏侯渊强,刘备怎会让张郃在战场上屡次求援?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结果来看,张郃其实一直是个屡战屡败的将领。虽然他具备一定的战斗能力,但并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出类拔萃。直到街亭之战,马谡的失误才让张郃迎来了唯一的高光时刻。当时,马谡因不听军令,擅自移动阵地,导致张郃趁机击败了他,致使诸葛亮的北伐失败。由于马谡的愚蠢,张郃被一时抬高,成为了顶级猛将的代表。
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改变张郃的整体实力。接下来的战斗中,张郃进攻王平再次受挫,最终导致司马懿未能突破卤城防线。可以说,这场战斗暴露了张郃的真正水平,和他在官渡之战时的表现类似。如果没有马谡的错误,张郃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对于这一点,张郃显然并不认同。他自认为自己是顶级猛将,实力超群。因此,在诸葛亮撤退时,他坚持带领军队追击,结果遭遇埋伏并最终战死,成为三国时期少数几位在战场上阵亡的主将之一。
综上所述,从张郃在官渡之战、与张飞、刘备、王平、诸葛亮等人的战绩来看,他并不配得上顶级猛将的称号。尽管张郃与张辽并列为猛将,但其实他的能力远不及外界所吹嘘的那样。如果没有马谡的失误,张郃的名声绝不会如此高,他最多也就是个普通战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