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备的儿子刘禅,被很多人戏称为刘阿斗,因他不仅缺乏进取心,还沉迷于享乐。即使在身边有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名臣辅佐与教导,他仍然无法成就一番大事业。最终,他不得不将父辈辛勤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他人,落得个乐不思蜀的千古笑柄,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在刘禅投降之后,他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此间,乐不思蜀”,大臣们对此不解其意,而聪慧的司马昭则觉察到了其中的门道,决定放他一条生路。那么,刘禅究竟写的是什么样的字句呢?
-1-
刘禅虽出生于乱世,但在他年幼时,蜀汉正值强盛时期,五虎上将和卧龙凤雏等一众人才济济。正因如此,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几乎无需为政权与国事操心,渐渐地,他也就变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年轻人。然而,当父亲刘备去世后,蜀汉的重担骤然落在了他的肩头。这时,刘禅一无足够的政治能力,二无建立伟业的志向,对蜀汉未来的发展更是没有丝毫头绪。因此,他选择将权力托付给诸葛亮这个忠诚而能干的贤臣。诸葛亮忠心耿耿,没有辜负刘禅的信任,可是他越是奉公勤政,刘禅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就愈加微薄。最终,诸葛亮的离世,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他心疲力竭,未能完成大业便英年早逝。
-2-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依然没有能力承担蜀汉的重任,他只想过上安稳的生活,对于光复汉室更是毫无想法。后来,刘禅将成都拱手让人,并不单纯是因为他的昏庸,而是因为在劣势中他意识到,不应再让百姓陷入屠杀的深渊。刘禅的种种思虑皆是为了保全性命,无论是为蜀汉百姓,还是为自己,活着才是最重要。因此,在司马昭对他的试探之时,他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以此表示自己没有任何争权夺利的野心。虽然这句话听上去有些荒唐,甚至显得不够明智,但正因此他成功地通过了司马昭的审视。刘禅作为魏蜀吴三国中唯一一个安然度过的君主,显然并不是简单之人,或许他是以大智若愚的方式来应对这乱世。
-3-
实际上,在投降之后,刘禅还特别写下了三个字,这恰恰成为了司马昭不再杀他的理由。这三个字是刘禅府邸的名字“寨中山”,其余大臣对此感到迷惑不解,认为极其庸俗,唯独司马昭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只需将这三个字反向解读“山中寨”,这显露出刘禅其实在坦诚地表达他对于争权的无意,心中更想当一个安闲自得的散人。司马昭早就听闻过刘禅的种种无能,见他如此自贬,心中反而松了口气,决定不再对其下手。司马昭因此心情愉悦,便给刘禅封了个“安乐公”的名号,这也代表着他对刘禅“寨中山”的认可,意思便是让他安安心心、快快乐乐地度过余生。
尽管刘禅的资质平平,毫无大志,但他的几个儿子却与他有着不同的性情,依旧传承了祖辈的忠烈。当刘禅投降时,小儿子为了家族的荣誉,当场在祠堂自尽,而其他儿子也都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愤愤不平。刘禅去世后,他的儿子们四处联络蜀汉的旧臣,试图发起反叛以光复汉室,结果却均以失败告终,最终遭到残酷的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