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5年—220年),是继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历经八代皇帝,共有十四位帝王,持续了195年,与西汉并称为“两汉”。然而,东汉时期的政局并不稳定,尤其是在一些年幼的皇帝即位后,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政治经验和权力,往往会被权臣所操控,甚至遭遇毒手。以下两位东汉的年幼皇帝便不幸成为权臣毒害的牺牲品。
一、汉质帝
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他的曾祖刘伉是汉章帝的长子,但由于其生母身份较低,刘伉最终被剥夺了继承权。到了建初四年(79年),刘缵被封为千乘王,封地位于今山东省高青县附近。永熙元年(145年)正月,年仅两岁的汉冲帝因病去世,这时,梁太后之兄梁冀便推举年仅八岁的刘缵继位,成为新皇帝,继承了汉顺帝的帝位。
从某种角度来看,梁冀之所以选择年幼的刘缵,是因为他年纪尚小,容易控制。一旦刘缵即位,梁太后依旧在朝中执政,梁冀掌握了实权,甚至主持了整个朝政。梁冀专横跋扈,任意妄为,引起了许多正直朝臣的反感。太尉李固等士族纷纷上书批评梁冀,希望能够纠正朝政中的弊端,但都未能逃脱梁冀的打压。
尽管年仅8岁的刘缵心智超群,敢于在一次朝会中当面斥责梁冀为“跋扈将军”,但梁冀当时未敢当场发作,心中却愈加愤怒。退朝后,梁冀决定借机毒死刘缵,担心刘缵长大后将难以再控制。于是,在本初元年(146年)闰六月,梁冀指使自己的人在刘缵的食物中下毒。刘缵在吃下含毒的煮饼后,立即感到不适,急忙召唤太尉李固入宫。此时,刘缵意识到自己已经中毒,但尽管李固赶来施救,最终也未能挽回刘缵的生命。刘缵最终在洛阳宫中去世,年仅九岁,追尊为“孝质皇帝”。刘缵的悲剧结局,充满了令人痛惜的无奈。
二、汉少帝
刘辩,字伯符,是东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长子。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世,年仅十四岁的刘辩继位,成为史称“少帝”的皇帝。由于年幼,朝政由母亲何太后掌控,她的兄长何进作为大将军与太傅袁隗共同辅佐,协助治理国家。
在刘辩即位期间,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国家的动荡进一步加剧,地方诸侯逐渐掌握了兵权,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削弱。同时,宦官与外戚的争斗愈加激烈,朝廷中互相残杀不断。公元189年,外戚何进利用机会,成功杀死了宦官蹇硕,并与袁绍等人密谋消除宦官势力。他召令并州牧董卓进京协助。然而,何进的计划很快泄露,宦官张让等人联合反击,最终杀害了何进,并迫使刘辩逃出宫外。
董卓进驻洛阳后,凭借凉州兵力迅速掌握了朝政,他废除了刘辩,立刘辩的同父异母弟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自任相国,独揽大权。公元190年,董卓为避免自身被推翻,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废帝刘辩。于是,他将刘辩软禁在宫中,并在初平元年正月,通过郎中令李儒送来毒酒,试图毒死刘辩。
面对毒酒,刘辩一开始拒绝饮用,但在李儒的强迫下,他无奈地喝下了这杯毒酒。饮酒时,刘辩悲伤地吟唱道:“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最终,刘辩不幸去世,年仅十七岁,他的悲惨结局再次体现了当时东汉政治动荡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