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三国时期最危险的职业时,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东吴的大都督。这一反应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尽管在正史中,东吴的大都督并没有遇到特别严酷的结局。实际上,东吴的历史上,虽说只有陆逊因为气愤而去世,但周瑜、吕蒙和鲁肃等人都没有遭到杀身之祸。然而,今天笔者想讨论的东吴太子,命运则要艰难得多,几乎每位太子都难以善终。
一、孙登
孙登(公元209年-241年),字子高,出生于吴郡富春(位于今浙江富阳地区)。他是吴大帝孙权的长子,还是会稽王孙亮与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在黄龙元年(即229年),随着孙权称帝,孙登被立为皇太子,成为东吴历史上第一任太子。在这个背景下,孙登常常向父皇孙权提出建议,并致力于辅佐朝政,表现出非凡的能力。留守武昌期间,他对处理事务保持了谨慎和合理的态度。到了嘉禾元年(232年),他依然居住在建业。
然而,赤乌四年(241年),孙登不幸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后世尊称他为宣太子,显然在其英年早逝的背影中带有几分惋惜。他在临终前仍然惦记着国家的未来,草拟上疏推举有才能之士。孙权对此深感悲痛,自此以后,每次提及孙登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表现出他内心的无限惆怅。
二、孙和
孙和(公元224年-253年),字子孝,他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三子,生母为王夫人(后来的大懿皇后)。作为会稽王孙亮和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孙和还成为了吴末帝孙皓的父亲。自小,孙和就受到父皇的宠爱。赤乌五年(242年)时,在原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被册封为太子。然而,随着宫中权力斗争的加剧,孙和在鲁王孙霸和全公主的阴谋下,最终失去了太子的位置。在赤乌十三年(250年),他的太子封号被取消,改封南阳王。
建兴二年(253年),流言四起称诸葛恪有意拥立孙和为皇,结果孙峻将孙和的南阳王印璽 confiscate,最终杀之,年纪尚轻的孙和就此英年早逝。其长子孙皓即位后,于元兴元年(264年)九月追谥孙和为文皇帝,以此为其父亲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三、孙亮
孙亮(公元243年~260年),字子明,是三国时期孙吴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为252年5月23日至258年11月9日),他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七子,生母为潘皇后。继孙登与孙和之后,孙亮也被父皇孙权册封为太子。
在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后,仍在年幼的孙亮被迫登基为帝。太平三年(258年),孙亮因无法承受权力旁落的压力,联手全公主计划铲除孙綝,却因阴谋被泄露而被废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沦落为侯官侯。在被押送途中,他不幸丧命,随行人员随后都对此事件认罪和伏法。根据《吴录》的记载,孙亮的死因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受到景帝派人的毒杀,年仅18岁。
四、孙
孙(字莔,繁体字为“頭”,而下部为“單”),是吴景帝孙休的长子。他在公元262年被孙休册立为太子。然而,当永安七年七月癸未日(264年9月3日),景帝孙休去世时,孙的年龄才不过十岁。
景帝去世后,由于太子年幼,众臣请求立长君。因此,濮阳兴和张布这两位托孤大臣违背了景帝的意愿,最终迎立景帝的侄子孙皓为帝。可惜的是,这两位大臣很快就被孙皓找借口处决。与此同时,景帝的王后朱和太子也遭到了逼害,命运悲惨。
五、孙瑾
孙瑾的相关资料较少,但他同样身处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为了那个时期偶尔被提及的名号之一。与其他东吴太子一样,他的前途同样黯淡,无法改变三国历史中太子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