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清朝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展开了侵略,甚至连刚刚崛起的日本也通过甲午战争,获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大片领土。然而,有一个欧洲大国却与清朝的关系相对淡薄,除了获取一小块租界外,几乎没有展开其他侵略活动。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一、奥匈帝国
我所提及的这个国家正是奥匈帝国,作为当时欧洲领土面积仅次于沙俄的庞大帝国,堪称是欧洲的第二个帝国。当翻阅中国近代史时,读者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国家与清朝的直接交集少之又少。奥匈帝国对清朝的侵略活动可谓屈指可数,主要集中在两项:第一次是参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在1901年签署了《辛丑条约》。然而,奥匈帝国并非此场战争的主角,它唯一派出了4艘军舰和不到四百人的军队。即便是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赔款也相对微薄,只有四百万两白银,远不及其他七国所获的零头。第二次则是在1902年,在天津建立了面积不大的租界,仅占1030亩,并且位于相对偏僻的北部地区。面对清朝晚期的国力衰弱,奥匈帝国为何并没有像英法俄等国那样大举进攻呢?
二、实力有限
奥匈帝国之所以没有采取对清朝的全面侵略,并不是出于和平的意愿,主要还是由于其实力的不足。作为曾经的欧洲列强之一,奥匈帝国曾领导着“德意志邦联”,然而经历了两场巨大的战争之后,其地位急剧下滑。1859年,撒丁王国与法国联手,对奥地利(当时还不称为奥匈帝国)发起进攻,最终导致奥军损失惨重,疆域也大幅缩小。1866年,普鲁士为了争夺统一德意志的主导权,发起普奥战争,奥军在战斗中迅速崩溃,被迫与普鲁士签署和约,新的意大利国家则以此机会夺取了威尼斯地区。这一系列的失败不仅让奥地利帝国遭受重大打击,还引发了国内的各种问题,其国力已无法顾及遥远的清朝。
三、内忧与定位
虽然奥地利帝国的领土广阔,但这同样带来了另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民族问题。在这五千两百万人口中,德意志人仅占一千二百万,其他民族如匈牙利人有一千万,还有八百五十万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五百五十万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五百万波兰人,四百万乌克兰人,以及一百三十万斯洛文尼亚人。这些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民族意识,渴望摆脱奥地利的统治,或寻求自治,或谋求独立。为了巩固统治,奥地利被迫采取二元制,形成了奥匈帝国。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下,奥匈帝国将其对外政策主要集中在争取在巴尔干半岛的霸权,对于远东事务则显得无暇顾及,实力也不容许其这样做。此后,奥匈帝国积极干预巴尔干事务,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周边国家塞尔维亚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1.《哈布斯堡的灭亡》;2.《一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