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8月9日,对于大明的开国功臣常遇春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在河北柳河川,他接到命令回师,结束了一场持续多时、异常艰苦的征战。常遇春奋力战斗,耗尽了所有精力,准备卸下沉重的铠甲,享受片刻的宁静。可是,就在这时,一阵剧烈的疼痛从全身传来,疮口突然溃烂,鲜血不止。这位曾在战场上无数次死里逃生的英雄,竟然在傍晚时分,因病暴亡,年仅40岁。
当这个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震惊得几乎说不出话来,随即心中涌上一阵深深的悲痛。他称常遇春为“智勇不在徐达之下”,感慨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且在大明的建设上也贡献巨大。朱元璋更是高度评价常遇春的开国功绩,认为他的贡献几乎占据了七八成,常遇春的死让他心痛至极,失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将。
常遇春的一生,堪称传奇。从绿林大盗到开国功臣,波澜壮阔。1354年,他不甘于在定远艰难度日,忍受饥寒,最终投身绿林,成为一名绿林好汉。然而,他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在看到朱元璋雄图伟业和非凡能力后,常遇春毅然决然投奔了他,开始了他作为军事将领的辉煌人生。
在采石矶的战斗中,常遇春凭借过人的勇气和谋略,迅速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并被任命为先锋。常遇春在战场上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猛,他的智慧和机智更是多次帮助朱元璋化解了危机,立下赫赫战功。
1360年龙湾之战,常遇春和冯胜联手伏击了陈友谅的大军,为朱元璋稳固了江东的根基。而在鄱阳湖的决战中,常遇春更是英勇无畏,为朱元璋挡刀救命,其表现堪称英勇至极,直接为大明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1366年,常遇春随徐达东征张士诚,成功攻占平江,迫使张士诚自尽,为朱元璋彻底稳固了政权。接着,他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不仅攻占了元大都,还在战场上亲手击败了元朝名将王保保,为大明的北疆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然而,1369年,常遇春在柳河川的生命之路戛然而止。长年征战的压力、恶劣的饮食条件和频繁的身心劳累,最终导致了他的病逝。朱元璋极为痛惜,为表彰常遇春的贡献,追封他为“开平王”,以纪念他对大明立下的赫赫战功。
常遇春的一生如同一出波澜壮阔的传奇剧。曾经的绿林好汉,在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和政治斗争后,成为了朱元璋最为亲近的将领之一。然而,他的生命在战后的和平时期却走向了悲剧。常遇春的两个儿子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长子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郑国公。然而,常茂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其父,尽管有多次参战的机会,但他在作战中的表现均未达到朱元璋的期望。他曾随汤和西征川蜀,但无功而返;又随沐英南征云南,最后却因失误错失了大好机会。
更令人遗憾的是,常茂与冯胜的矛盾不断加剧。在与岳父冯胜共同北征纳哈出时,他因对纳哈出的态度不满,竟在其投降时拔刀相向,差点伤及其人,暴露了其鲁莽和不成熟的性格。常茂还不断上奏朱元璋,指责冯胜,但这些多为无中生有的恶意中伤。朱元璋在调查后愤怒至极,剥夺了常茂的爵位,并将其流放至广西龙州。
在龙州,常茂并未反省自新,反而与当地土官赵贴坚的妻子黄氏有了不正当的关系,图谋不轨。朝廷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常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在朱元璋决定捉拿他之前,常茂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令人唏嘘的是,常茂一生未曾有子嗣,他的死标志着常遇春家族的彻底破灭。
次子常升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常升与徐辉祖一同抵抗朱棣的进攻。然而,常升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最终败北,最后被杀死在城门之下。常升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揭示了大明初年朝廷内部的深刻动荡与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