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各不相同,而且很难有完全相同的模式可以复制。就像三国时代的三位雄主——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建立起各自的势力,采用的策略和战术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在这其中,刘备的成就尤为突出,因为他本是平民出身,却凭借着他独特的眼光和手腕,广泛结交人才,逐步将自己的势力做大,几乎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从刘备的一生来看,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成功吸引到一批优秀的才俊投效自己。在他的故乡涿郡时,关羽和张飞便早早地跟随了他;在公孙瓒麾下时,他与赵云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在徐州,他收获了糜芳的支持;在荆州,他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在益州,他又有张松、孟达等人的加盟。这些事例无不证明了刘备在吸纳人才上的独特能力,可以说他在这方面的手段堪称一流。
不过,尽管刘备的智略和手腕堪称高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像刘备这样雄才大略的帝王,也难免会有看错人的时候。在刘备的一生中,他错过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有三位将才的成就最为突出,尤其是在日后,他们成为了北方的守边大将,威震一方;而另一位,则令曹操都感到惊叹,称之为真正的英雄。
首先说到曹魏的两位边境大将,田豫和牵招,这两人曾经与刘备关系非常亲近。《三国志·田豫传》记载:“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可以看出,田豫当时非常信任刘备,两人曾在公孙瓒麾下共事。那时的田豫虽然年轻,尚未显示出过多的军事才能,但刘备对他的潜力还是有所看重。只是当田豫提出以侍奉母亲为由要求辞去职务时,刘备虽然心有不舍,却不得不放行。刘备忍不住叹息道:“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田豫离开后,最初曾在公孙瓒麾下效力,随后意识到未来能成大事的,只有曹操,于是毅然投向曹操阵营。果然,田豫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并在北方战场上大放异彩,屡次击败鲜卑、乌桓等部落,还曾参与破吴的战争,最终成为曹魏政权中赫赫有名的戍边大将。
与田豫类似的另一位将领是牵招。在《孙楚牵招碑》中提到:“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这表明刘备与牵招曾有过深厚的友谊,但当时刘备尚未有明确的目标,且他热衷于骑马和游侠生活,甚至对未来的规划还显得有些迷茫。所以在与牵招交往时,刘备没有刻意去拉拢他。最终,牵招也选择投向了曹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北方战场上名声大噪。到了228年,牵招在石城等地成功布防,阻止了诸葛亮的北伐,使得蜀汉军队无功而返。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田豫和牵招在魏国边境防线的功勋卓著,但他们始终没有参与魏国的西线防守任务。这或许与他们和刘备当年的友情有关,既不愿与刘备再度为敌,也不愿割断往日的情谊。
除了这两位大将,刘备还错过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太史慈。鲜为人知的是,太史慈在当时曾与孔融和刘备有过接触。当时,孔融因为直言不讳,得罪董卓,被流放到北海,北海地区是黄巾军起义的重灾区,战事频繁。太史慈见状,自告奋勇请求出征,去找救兵,而这个救兵便是当时的刘备。
刘备见到太史慈如此英勇,心生拉拢之意,但太史慈的志向并不在刘备这里,且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他最终拒绝了刘备的提议。这也许是刘备一生中错失的第一个大将。如果说错过田豫和牵招尚能理解,那么错过太史慈,则确实是刘备一生中的一大遗憾。
最终,太史慈投靠了孙策,并逐渐在江东名声大噪,凭借自己的豪情和勇武赢得了曹操的敬佩。曹操甚至送去了一副药材——当归,期望太史慈能回到北方,然而太史慈与孙策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他拒绝了曹操的好意。
其实,尽管刘备错失了这些将才,他依然无法确保能够一统天下。或许,这些错失的机会最终促使刘备成为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帝王,而这些历史遗憾,也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