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暴君以礼相待,在他死后悲伤痛哭并追封,能够在皇帝口谕时忘记内容,不但未遭处罚,反而得到更多信任和奖励,这样的人,古今唯一,就是隋朝重臣牛弘。
牛弘的非凡出身
牛弘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境富足,但他并非依靠家族的背景进入官场,而是凭借自己卓越的才智。传闻中,牛弘刚刚出生不久,一位相士就来到家中,为他看相,预言他未来必定成就非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尽管牛弘的父亲对这番预言并未过于相信,但依然请来了最好的学者为牛弘启蒙。牛弘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他不仅能够过目不忘,还能灵活运用所学,见解独到,并不像普通孩子那样只是死读书。
书籍整理与学术声誉
年纪轻轻的牛弘就以博览群书远近闻名,凭借自己卓越的能力进入了官场,得到了隋朝皇帝杨坚的重用。杨坚即位后,迅速着手建立隋朝的基础,任命牛弘为秘书监,负责整理和编撰各类典籍和史册。虽然隋朝刚刚建立,许多书籍在战争中丢失或毁坏,整理工作困难重重,但这并未难倒牛弘。他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发布公告,奖励那些愿意捐献藏书的百姓。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使得许多百姓愿意贡献自家书籍,而朝廷则能够顺利完成书籍的收集整理,最终使隋文帝对牛弘更加器重。
杨素与牛弘的关系
隋朝的大将军杨素,因战功卓著一直不把朝中其他官员放在眼里,唯独对牛弘恭敬有加。除了牛弘卓越的才华外,杨素还特别欣赏牛弘在朝中不仅受重用,而且为人处事一向公正,从不私交拉拢他人。独孤皇后去世时,杨坚决定为她举行盛大的葬礼,礼仪一时成了难题,杨素推荐了曾担任过礼部尚书的牛弘,牛弘负责了葬礼的安排,且将所有仪式做得无可挑剔。隋文帝对牛弘的评价因此更高。
“愚人”的误解与升职
杨素出征时,群臣都送行,而牛弘只送到中门便调头回去,其他人皆感到不解,而杨素也仅仅摇头一笑,称牛弘是个“愚人”。然而,杨坚得知这一幕后反而欣喜若狂,将牛弘升职为大将军和吏部尚书。实际上,牛弘的这一举动巧妙地规避了皇帝忌讳的过度拉拢,表面上看似愚笨,实际上却是深得皇帝心思,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与尊重。
牛弘的人事任命与个人品行
牛弘掌管人事任命时,非常注重被推荐者的品行和学识。对他来说,即使学识渊博,如果品行不端也不会得到推荐。而对于那些品行端正、才能出众的人,即便出身寒微,牛弘也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他。此外,牛弘虽然身处高位,但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穿着,待人和蔼,尊敬长辈,关爱晚辈,这使得他在人们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形象,百姓和朝臣皆对他敬重有加。
假装糊涂的智慧
历代帝王都不喜欢太笨的臣子,同时也不容忍太过聪明的人。牛弘的聪明才智被杨坚看在眼里,但他极为谨慎地保持着与皇帝的微妙关系。一次,杨坚因身体不适命令牛弘传口谕,牛弘却在传达时忘记了皇帝的口谕内容。朝堂之上,众臣大为震惊,所有人都认为牛弘必定会受到处罚。然而,杨坚却并没有生气,反而笑称牛弘是“糊涂虫”,并称自己原本打算让牛弘做宰相,但现在看到他竟然能忘记口谕,便不再考虑此事。杨坚还特意重新重复了口谕,并在朝堂上称赞了牛弘的正直,给予了他赏赐。这一事件不仅没有使牛弘遭到惩罚,反而让杨坚更加信任他。其实,牛弘这一“失误”是他深谙皇帝心思的表现,假装忘记口谕,实则巧妙规避了皇帝的忌讳,展现了“智者若愚”的智慧。
牛弘的死与隋炀帝的悲痛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继续对牛弘加以宠信,甚至常常带着牛弘一起巡视,允许他与自己和萧皇后共进餐。杨广对牛弘的喜爱无微不至,而牛弘则打破了“新君即新臣”的传统,成为隋炀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隋炀帝虽被后人称为暴君,但他对牛弘的宠信却始终未曾改变。牛弘去世时,杨广悲痛欲绝,甚至在丧失之后追封他为文安侯,表达了他对牛弘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