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末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对历史和当时局势的影响深远且无法忽视。尽管曹操在这场战争中获得了最终胜利,但即便击败了袁绍,曹操依然花费了八年时间来彻底清除袁氏余党。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他才基本稳固了北方的局势。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本文并不聚焦于官渡之战本身,而是想回顾一下战前不久的一场关键战斗——徐州之战,这场战斗的交战双方为刘备与曹操。根据当时的约定,若袁绍能够及时出兵支持,曹操将会遭遇来自两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官渡之战可能就不会发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刘备精心筹划的反曹计划,最终却因袁绍的失误而失败。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时光倒回到建安三年(199年),当时的徐州牧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无奈之下,他只得投奔曹操。曹操对徐州早有图谋,这次机会使他得以打败吕布,夺回了徐州。得手后的曹操喜出望外,对刘备表现出愈加亲近的态度。
曹操不仅协助刘备重新组建了部队,还上奏朝廷,将刘备任命为豫州牧,这也是刘备“刘豫州”称号的由来。为了体现对刘备的重视,曹操更是“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尽管如此,刘备对曹操的态度始终充满警觉。作为一位枭雄,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使他巧妙地掩藏了内心的反感和野心。
在参与了董承的衣带诏事件之后,刘备的内心更加不安,因此他时刻寻找机会摆脱曹操的控制。恰在此时,袁术决定投奔袁绍。刘备得知后,主动请缨,要求带兵截击袁术。虽然曹操的谋士程昱等人认为刘备有着远大的志向,这一去必定不会回头,但曹操对刘备十分自信,认为他不会有太大威胁,并且给予刘备一些精兵。
果然,刘备在途经下邳时突然反叛,杀死了曹操委任的徐州刺史车胄,重新控制了徐州。刘备能够迅速占领徐州,背后有着当地士族的支持。例如,糜竺曾任徐州别驾,并且是当地极有权势的富豪之一。同时,刘备还获得了徐州名士陈登的支持,加上刘备在徐州本地已有一定的声望,二夺徐州的计划便显得顺利得多。
然而,刘备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很快制定了下一步计划。通过夺回徐州,他表面上与曹操彻底撕破了脸皮,因此他事先与袁绍联络并达成协议,准备联合攻曹。根据地理位置的布局,刘备在徐州、曹操在兖州,而袁绍则在冀州。虽然刘备的力量无法与曹操匹敌,但一旦袁绍从正面发起进攻,曹操势必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局势将对曹操非常不利。
然而,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过于相信袁绍。在刘备二夺徐州后,曹操迅速采取了反击措施。他亲自率兵进攻刘备,表示:“刘备,乃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曹操的骑兵在短短二十天内便抵达下邳,对刘备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不到三个月,孤立无援的刘备便被曹操彻底击败。这一战的损失对刘备来说极为沉痛,不仅失去了妻子和关羽等重要将领,还损失了大部分家当和领地。
而此时的袁绍,又在做什么呢?难道他故意置刘备于困境,让他陷入困境,甚至无法伸出援手?事实上,袁绍并非故意让刘备遭难,而是被一件事耽搁了——他的小儿子忽然患病。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正是因为袁绍最疼爱的儿子病重,他才未能及时救援刘备。袁绍的谋士田丰对此深感惋惜,认为他错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袁绍因为一个小儿子患病而放弃了援助刘备的机会,从他的处事方式来看,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似乎与他一贯的处事风格相符。更有可能的是,袁绍担心曹操在后方设下伏兵,也因此迟迟未行动。然而,无论如何,袁绍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他错失了这一宝贵的时机。从与曹操的长年交情来看,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见事迟”可谓十分贴切。因此,袁绍这种拖延、犹豫的性格也注定了他在未来官渡之战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