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提到三国中的众多谋士,诸葛亮无疑是名列前茅的一个。尤其是在《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的影响下,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位身高八尺、风采卓越的英雄人物。每当影视剧中出现诸葛亮的形象时,扮演者常常是年轻英俊、风度翩翩的男子,或是成熟稳重、睿智深沉的中年男士。试问,在这样一个既年轻帅气又才华横溢、忠诚无比的谋士面前,谁能不为之倾心?
然而,如果真要按照三国中的谋士的智慧与贡献进行排名,诸葛亮是否能稳坐第一的位置呢?说实话,他可能未必排得上前三。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虽基于《三国志》改编而成,但它依然带有一定的文学加工,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有所夸张。在三国这一大舞台上,确实存在着许多杰出的谋士,他们各有各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打赢战斗。
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谋士?三国中的谋士们又是谁?为何他们能够排在诸葛亮之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蜀得其龙
诸葛亮忠诚耿耿,为蜀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回望当年,他曾是一个隐士,胸怀大志,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君主来效忠。虽然心中有报国的理想,但他的才华注定无法被埋没。刘备听闻了他的名声之后,便决定三次亲自前去拜访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之事。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刘备,而非其他势力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刘备身为汉室宗亲,心系匡扶大汉,代表了正统的血统。对于诸葛亮来说,效忠刘备是对自己理想的最大实现,而其他的君主在他眼中不过是篡位之人。
其次,刘备的诚意无可挑剔。无论刘备本人的身份如何,他总能以谦卑的态度向别人求助,尤其是对待诸葛亮时,刘备更加展现了自己的真诚。身为“刘皇叔”,他能够低下身段亲自来请诸葛亮出山,这种真心实意自然会打动任何一位贤士。
再次,在刘备身边,诸葛亮能够拥有更多的舞台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当时,曹操的阵营里有郭嘉,孙权的阵营中有周瑜,而刘备的身边却缺少像样的谋士。诸葛亮若愿意投效,他的谋略将受到极高的重视。
从那时起,诸葛亮便全心全意地辅佐刘备,为蜀汉的事业出谋划策,甚至在刘备临终时,刘备托孤给他,期望他能扶持刘禅。诸葛亮则为此殚精竭虑,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这样的忠臣如此艰辛一生,为什么在三国谋士排名中,却只能屈居第六呢?
三国谋士
三国时代的谋士可谓是群英荟萃,各有千秋。魏、蜀、吴三国的智者,个个深思熟虑,奇策连连。
首先,在蜀国,除了诸葛亮外,还有两位不可忽视的人物——法正和徐庶。
法正,以奇谋著称,尤其擅长军事策划。诸葛亮的北伐失利,法正的英年早逝无疑让蜀汉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战略资源。法正为刘备制定的进军汉中的策略,曾让蜀军大获全胜,但可惜他早逝,未能见证蜀汉的更大辉煌。
再说徐庶,虽是刘备的谋士,并且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然而由于母亲被曹操扣押,他被迫投奔曹操,未能在刘备麾下大展拳脚。
接下来是吴国的谋士。吴国的谋士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鲁肃和陆逊。
鲁肃作为周瑜的好友,为孙权出谋划策,且他坚持主战,最终促成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鲁肃的智慧和坚持,也使他在吴国谋士中占据重要地位。
陆逊,尤以在夷陵之战中的胜利而闻名。他深思熟虑,谋划缜密,为吴国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这位才子命运多舛,最终因过度的心思而早逝,令人惋惜。
最后,魏国的谋士则更多。魏国的谋士中,郭嘉、荀攸、贾诩、司马懿、陈宫等都在三国谋士中占据一席之地。
其中,郭嘉被誉为“策士奇才”,为曹操献策无数,可惜因健康问题英年早逝,给曹操留下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荀攸,才智过人,参与了官渡之战的多项决策,被曹操誉为“谋主”,其影响力在魏国无人能敌。
至于贾诩,他堪称魏国的开国谋臣之一,拥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最终死后追尊,成为魏国历史上最受敬仰的谋士之一。
谋士排名
那么,这些谋士中,为什么诸葛亮只能排第六?让我们来看一看最终的谋士排名。
第十位是陈宫,尽管其聪明才智超群,但由于未能准确判断时势,最终命运悲惨。
第九位是徐庶,第八位是陆逊,这两位虽然贡献巨大,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未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七位是司马懿,尽管其智谋出众,但由于最终曹魏的江山被司马家族掌握,这也使得司马懿的地位相对被削弱。
第六位是诸葛亮,作为蜀汉最杰出的谋士,尽管他的忠诚和智慧无人可及,但终因身亡过早,未能完成北伐的宏图大计。
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第五名郭嘉,第四名法正,第三名鲁肃,第二名荀攸,第一名贾诩。
结语
三国历史,英雄辈出,谋士如星辰般闪耀。每位谋士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烙印。诸葛亮虽位居第六,但他的一生,依然是忠诚与智慧的象征。历史的风云早已远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传说与后人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