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皇帝的大婚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甚至称得上是皇帝一生中,除了登基仪式之外最为重要的时刻。按照皇家规定,皇帝通常需要在13岁到18岁之间完成婚姻大事,一旦大婚,便意味着皇帝将亲自执掌国家大权。然而,光绪皇帝的情况却颇为特殊,他不仅在18岁之前没有举行婚礼,就在即将筹备大婚的时刻,紫禁城内突发了令人费解的怪事,这让慈禧太后忧心忡忡,难以入眠。
光绪十四年的六月九日,慈禧太后虽心中不情愿,却还是下令颁发了有关光绪亲政和大婚的懿旨。那一年,光绪正好十八岁,而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中,这显然算是一个较晚的结婚年龄。尽管慈禧内心愤懑,但懿旨已然下达,光绪自然欢欣鼓舞。在欣喜之余,他向慈禧太后表达了心意,书写了上谕:“兹奉懿旨于明年二月归政,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并敬念三十年来,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
随着慈禧太后的决定付诸实施,紫禁城内外开始忙碌起来。为了让光绪如愿以偿地迎娶皇后,慈禧将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安排给光绪。在这背后,慈禧太后的用意显而易见:“太后以自己侄女选为皇后,深意尤为明显。之前她为同治帝挑选了贤良而有勇有德的阿鲁特皇后,结果却与太后产生了不和,直至她去世。鉴于前事,太后这次为光绪帝选择皇后,其实是为了让心腹紧盯皇帝的举动,及时上报。”
太和门,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兴建以来,一直是紫禁城最重要的朝正门。最初被称为奉天门,顺治二年改为太和门,该门建筑在高达3.4米的台基之上,拥有重檐歇山顶的设计,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是紫禁城最高大壮美的宫门。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尽管太监们全力扑救,最终的结果却是太和门在猛烈的大火中化为一片灰烬,成为历史的遗憾。
就在光绪帝即将大婚的前夕,太和门的火灾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谣言四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为了平息民间的纷扰,慈禧太后首先暂停了颐和园的重修工程,然后借助丰厚的恩赏,来安抚文武百官们。这样的举措虽然是为了恢复朝廷的稳定,但也显现出太后心中的焦虑与无奈。
参考资料:《光绪朝东华录》、《翁同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