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口头禅,许多年轻人感叹生活艰难,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但若把眼光放回古代,或许你会发现,当时的生活艰难程度远非现代所能比拟。古代的医疗技术远远落后,许多人因一场小病便早早去世,生存本身成了艰难的挑战。举个例子,古代有一种疾病叫做“背疽”,许多历史人物,如谋士范增和明朝将领徐达,便是死于此病。那么,这个名将的“杀手”——背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与范增之间的故事。项羽怀疑范增与汉朝有私,逐渐削夺其权力,范增愤怒之下要求辞职,甚至说:“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羽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范增在返回彭城的路上,背部突然发病,疽肿发作,最终因病去世。这一事件表明,范增与项羽的关系紧张,以及他在长时间奔波与情绪波动下的过度劳累,或许是导致他死于背疽的直接原因。
另外,《明史》也提到,明朝大将徐达在北平染病,得了背疽,虽稍有好转,帝王派人送上慰问,但最终他还是因病重去世,时年五十四岁。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背疽似乎与激烈的情绪波动、过度的身体负荷有关,像是愤怒、疲劳等因素往往是诱发背疽的原因。
宋代医学家宋洪适在《跋痈疽方》中提到:“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所说的“膏盲之疾”指的就是无法治愈的绝症。背疽,正如其名,是一种常见的脓肿或长久不愈的皮肤及皮下深层溃疡的统称。它不仅仅出现在背部,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只是背部的疽因空气流通不畅,更容易加重病情。
那么,古人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大体上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选择忍耐,不治疗,等待病情自愈;第二种是皮肤表面自行破裂,脓液自然排出;第三种是切开引流,表面敷上药物。然而,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感染扩散而丧命,甚至在背部发生疽时,病情往往更加迅速恶化。
背部的皮肤特别厚,这使得脓肿在扩展时难以穿透皮肤自行引流,导致脓液在体内扩散,最终引发全身感染。而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有效应对这一情况,所以许多患有背疽的将士,未等到脓肿溃破流脓,便因全身感染迅速去世。
最关键的是,古人完全误解了背疽的病因。南宋的李迅在《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中记载了背疽的症状及发生机制,他认为背疽的形成是由于内脏腐烂,且由于古代医学知识的局限性,人们无法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因此,许多人因误诊误治,最终死于这种看似不严重的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