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能够成为皇帝,无疑得益于朱元璋的支持,这背后更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
一、朱标去世后的太子之争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的太子朱标,突然与世长辞。这不仅让朱元璋心如刀割,还使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重大难题:在这样的局势下,谁将继承他的帝位呢?朱元璋在喃喃自语中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年岁已高,而太子却不幸早逝,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古言国君长寿则国家昌盛,朕的第四个儿子,无论是智慧、仁爱还是英武都与我相似,我想把他立为太子,你们觉得如何?”这番话流露出朱元璋内心的挣扎与决断,初步考虑将继承权传给他的四子朱棣。
从朱元璋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朱棣确实是一位出众的贤王,浑身充溢着与父亲相似的品德,堪称最佳的接班人。然而,群臣们却对他的想法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回应。这时,刘三吾适时插言:“帝王之意我们明白,但秦王与晋王又如何处理呢?”他质疑地指出,朱元璋所提及的继承方案并不完整。接着,刘三吾继续补充道:“皇孙应当世袭王位,这是礼法所定。”这一话语触及了朱元璋一直以来的困惑,给了他清晰的思路。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自然而然要遵循他自己制定的《皇明祖训》,因此在选择继承人时他必须极为慎重。虽然朱棣能力出众,但他身前还有两位兄长,而他的庶母身份更是让他难以攀登太子之位。因此,皇位的继承者最终必然要从朱标这一血脉中选拔。
二、朱允炆的优越之处
1、没有外戚势力的干扰
朱标的嫡长子是朱英雄,尽管朱英雄在八岁时便早逝,而朱允炆作为朱允熥的哥哥,年龄上也稍微占优。然而,朱允炆依然是庶长子,这使得他在继承权上并没有过多的优势。但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而非朱允熥的原因也非常明确,因为朱允熥的亲属拥有十分强大的外戚势力——常氏与蓝氏。若传位于朱允熥,朱元璋深知这可能会引发外戚把持政权的局面,进而削弱自己家族的统治根基。因此,朱允炆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使得他具备了巨大的继承优势。
2、拥有“嫡子”的身份
虽然朱英雄与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正室,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则是侧室,但随着常氏之死,朱元璋将吕氏提升为正妃,尽管这一变故发生在朱允炆出生之后,但经过这一系列变化,加上朱英雄的意外去世,朱允炆几乎也可以算作“嫡子”,因而在传统观念上,他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强化。
3、孝顺的品性
朱允炆身上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优点,即他的孝顺,这也是年迈的朱元璋极为看重的品德。在朱标生病期间,年仅十四岁的朱允炆不离不弃地在其身边悉心照料长达两年,甚至昼夜相伴。古人云“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允炆能够在如此艰难时光中展现出极高的孝心,实属难能可贵。朱标去世后,朱允炆为了表达哀痛,甚至愁苦至瘦身,这一切都深深触动着朱元璋的心。年长者失去亲子,无疑是人生中的一大痛楚,而朱允炆的孝顺则在这一悲痛中给予了朱元璋巨大的安慰。
正是上述多个因素成就了朱允炆作为历代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除了朱元璋的大力支持外,朱允炆自身所具备的优点也使得这个选择愈发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