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8年,清政府在列强的压力下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该条约的具体内容。条约最为关键的两项内容,一是正式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性,二是将清朝的海关管理权交由外国人掌控。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决定实际上是清政府的一厢情愿。他们希望借助外国人的帮助来提升海关税收、加强管理,从而补充国库。然而,海关作为国家经济和外贸的重要枢纽,其管理权理应由本国政府控制。毕竟,海关涉及到贸易监管和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核心组成部分,掌控权本应属于朝廷内务官员。
那么,为何清朝政府会主动将海关的管理权交给外国人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清朝海关的种种历史背后原因。
首先,清政府并非不想掌控海关事务,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列强,最终不得不依赖外国的先进经验来提升海关管理水平。特别是在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许多负责海关事务的官员纷纷逃离,导致海关事务陷入瘫痪。直到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与列强商议成立了税务司,帮助征收关税,仅仅两年,海关便为国家创收了70万两白银。
这一成功经验让清政府意识到,海关的管理不仅能解决财政困境,还能通过新的方式提升收入。因此,他们对海关的建设和改革格外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赫德成为了关键人物。1859年,他参与了清朝海关工作,先后担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及海关总税务司等职务,并最终在1863年升任海关总税务司,成为清政府的正三品官员,直至48年后才卸任。赫德的管理经验和改革成效,促使清政府对外国管理海关更加依赖。
尤其是在海关管理逐渐成熟之后,英国驻华大使曾建议,将海关管理权移交给清政府。然而,清政府却拒绝了这个提议。朝廷认为,海关管理一度腐败严重,无法信任本国官员执行这一职责。清朝曾有过腐化的官员群体,他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严重影响了海关的正常运营,甚至连清廉的官员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与其尝试整顿,不如从头开始,由外籍专业人士接管海关事务。
此外,清政府对海关收入的重视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决策。当时的清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农业税和关税,而海关税收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旧有海关管理不善,导致税收严重流失,财务状况岌岌可危。因此,外国人参与管理,被视为提高税收效率和解决财政问题的最佳途径。
清政府看重外国人在管理海关中的四大优势:
1. 严格的管理与惩处措施:外国海关管理对日常事务严格要求,尤其在防止贪污腐败方面采取零容忍政策。这种管理理念使得清政府海关在其治理下出现的腐败案件极为罕见。
2. 清朝内部的腐败问题:晚清时期,朝廷和地方的官员普遍存在贪污行为,甚至卖官鬻爵,难以找到足够的精明能干者来管理海关。外国人接管海关,不仅能消除内部腐化,还能迅速改善海关管理。
3. 高薪养廉制度:为了避免海关职员腐败,清政府为其提供了高额薪酬,确保海关职员的福利。这一政策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同时,也提高了海关职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经验:以英国人为主的外国管理者将先进的海关管理经验带入中国,制定了更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了税收效率,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在赫德的领导下,清政府海关不仅收入大幅增长,还成功支撑了洋务运动的资金需求。举例来说,北洋舰队的军费,江南制造总局的启动资金等,都是来自海关收入。
尽管这一措施反映了清政府在主权上的妥协,但也不可否认,外国人在清朝海关改革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清政府与列强间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虽然这种外包管理的形式可能在许多眼中代表着国家主权的丧失,但它确实改善了当时清政府的财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