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群雄并立,战火连天。无数英雄豪杰纷纷崭露头角,他们或以谋略决胜千里,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驰骋沙场。三国各诸侯都明白一个道理:得人才者,便能得天下。魏、蜀、吴三国各自聚集了当时最为出色的智者和勇士,他们为自己的主公征战四方,屡建奇功。
在这场争霸的浩大征程中,曹操的力量无疑最为强大。无论是从他手下谋臣的数量,还是武将的才华来看,蜀汉和吴国都难以与之匹敌。曹操的智囊团中有郭嘉、程昱、荀彧、贾诩等一众杰出人物,而武将方面更有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等五位“子良将”,为曹操建立了无数功勋。曹操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众多才俊,离不开他对于贤才的渴求与重视。这种求贤若渴的心态,在他对待关羽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关羽在三国初期以勇猛善战而闻名,曹操一直有意将他收入麾下。在下邳之战中,曹操凭借人多势众成功俘虏了关羽,然而他并没有对关羽心生杀意,反而优待他,给予他高官厚禄。这一切的优待,并非曹操图谋利用,而是因为他深知关羽的才能与忠诚。因此,尽管关羽坚决要离去,曹操并没有强行挽留,而是默许他自由离开。这种深厚的胸怀与气度,历代君主中恐怕难有人能匹敌。
然而,尽管曹操的手下人才济济,刘备麾下的人才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也毫不逊色。曹操一直对刘备阵营中的谋士和勇将保持着极大的关注。除了关羽,刘备阵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法正,也曾让曹操心生羡慕。曹操对法正的“才未能得”的遗憾,足以证明他对这位才子极为看重。
法正起初是刘璋手下一个不起眼的小吏,刘璋未能识人之才,导致法正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直到法正投奔刘备,他才得遇明主,展现出过人的才智。法正精通谋略,眼光独到,且行事果断,他在军事上的才能甚至让诸葛亮都大为赞叹,称其为“奇才”。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固然出色,但他却在战术上不如法正,法正的智慧让诸葛亮感到惊讶。此后,刘备便把法正作为重要的谋士,并与诸葛亮一起辅助他共同治理蜀汉。凭借法正的谋略和诸葛亮的才能,蜀汉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
法正在定军山之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当时,汉中是刘备势力的关键所在,法正深知其战略意义,便果断决定出兵夺取汉中。在定军山下,面对曹操的两员大将——夏侯渊与张郃,法正巧妙地运用了围点打援的计策,令曹军陷入困境。最终,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张郃则被迫退兵,汉中由此被刘备占据。
法正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迅速在蜀汉中升至高位,刘备对他极为倚重。据《三国志》记载,法正虽然有着出色的能力,但他性格中的一面也较为狭隘,常常心胸狭窄,对曾经得罪他的人采取极为严厉的报复手段。有人曾向诸葛亮举报法正的过激行为,然而,作为一向以公正著称的诸葛亮却没有出面制止,反而站在法正一方,表示:“当初主公处于困境时,正是法正的支持才让我们获得成功,法正的功劳无人可及。”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对法正的重视程度。
曹操在得知定军山之战的战策是法正所定后,心中愤愤不平,忍不住感叹道:“我早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想到这种高明的计谋,必定有智者在背后指点。”曹操忍不住再次展现他想挖角法正的心思,说道:“我收揽了天下的英雄,难道法正也不能得到我手中?”然而,命运似乎站在曹操一边,法正在定军山之战的次年因病去世,刘备为此深感痛惜,痛哭不止。曹操的这一“潜在威胁”因此也随之消失。
通过法正的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出他个人的卓越才华,还能体会到三国时代对人才的争夺有多么激烈,也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了在乱世之中,得人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