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柱关的具体位置如今已难以在现代地图上找到,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小佛发现金柱关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西无机地区,这个地点恰好是姑溪河汇入长江的交汇处。此地上可以直达天京,沿江向下则可抵达芜湖,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成为了太平军与湘军争夺的战略要地。
1862年,曾国藩决定发起一次针对南京的东征行动,部署了一系列全面的军事计划。他的弟弟曾国荃率领三万湘军精锐自安庆出发,沿着长江北岸直逼南京。在短短两个月内,曾国荃就带领部队来到天京城下,而城中洪秀全因局势紧张,陷入焦虑。于是,他紧急指令上海前线的李秀成迅速赶回,李秀成不得不放弃上海,集合多位王者,一同前往天京,意图歼灭驻扎在雨花台的曾国荃部。双方的殊死对抗,很快在雨花台展开。
为了配合主战场的战斗,护王陈坤书接受命令,率军在金柱关与湘军交战,目的在于切断曾国荃的后路,并阻止湘军援军的到来。这也充分体现了金柱关对太平军的重要性。对湘军来说,金柱关的地理位置同样不容小觑。为了确保这一关隘的安全,曾国藩要求湘军水师全力以赴,抵御太平军的进攻。因此,金柱关的战斗愈发激烈。
尽管金柱关位于雨花台战场的外围,但由于其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太平军方面,护王陈坤书、杨辅清和黄文金等领导下的军队多达四万,且战船数量亦有数百艘;而清军初时兵力较少,随着各路增援的到来,其总兵力已不亚于太平军。
雨花台会战的初期,清军驻防金柱关的兵力并不多,陈坤书趁机带兵逼近金柱关。湘军水师统帅胡林翼得知太平军动向后,迅速组织先锋队前去迎战,且湘军陆军的援军也及时到达,与水师共同合力迎击太平军。双方短兵相接,激战连连。经过几轮激烈的交锋,湘军成功抵挡住了太平军的进攻,迫使陈坤书暂时撤退并调整战术,试图通过切断湘军的粮道来制胜。
几天后,太平军水师发动偷袭,计划袭击湘军水师,但湘军斥候察觉到了太平军的动向。湘军另一位统帅杨载福率领五营水师,迅速赶到金柱关外增援,湘军的战力大增,再一次粉碎了太平军的进攻计划。
太平军在金柱关的活动,令曾国荃十分担忧。他不仅忧心军队的补给线,还对自己在雨花台若败北后可能陷入困境感到焦虑。为此,他给金柱关的守军写信,要求他们守住这一关隘,确保南岸的大局不受影响。
尽管陈坤书两次进攻未能成功,仍坚持采取大炮不断攻击湘军水师,给湘军造成了很大压力。湘军只能被迫防守,以守为攻,尽管水师阵容损失惨重,但最终成功守住了金柱关。
11月初,湘军将领朱南桂找准时机,悄悄带领奇军涉水潜入太平军营,放火烧毁了太平军的水营。陈坤书不得不再次带领部队后撤,朱南桂的成功偷袭为湘军反击打开了大门,战局发生了剧烈变化。
曾国藩开始向金柱关增兵,并推进战线,太平军在此前的失利后士气大减,开始由攻转守。湘军兵力齐聚,水陆联动,形成前后包围,太平军遭遇了更为猛烈的攻击。最终,太平军在湘军的压力下继续后撤,陷入了湘军的包围圈。陈坤书组织突围,但损失惨重,许多士兵或死于战斗,或淹死在江中。
太平军在后撤时重新整编,陈坤书努力重振士气,完成李秀成交给的牵制湘军的任务。然而,士气的打击难以恢复,而湘军并未给太平军任何喘息机会,持续追击,企图彻底消灭这支队伍。幸运的是,太平军提前布下伏兵,成功伏击了追击的湘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尽管如此,湘军最终在金柱关取得了胜利,掌握了这一战略要地,与雨花台的战斗相呼应,为湘军保住了补给线与撤退路线,尽管这一优势在后来并未被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