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后被视为皇帝的正妻,她掌握了宫中的内政事务,位高权重。自周朝以来,皇帝的妻子被正式称为“后”,这与之前的“妃”有所不同。皇后通常是皇帝亲自册封的,且这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仪式,除了册立,还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并将消息公布于天下,广为宣扬。虽然大多数历史上的皇后都出自显赫的贵族家庭,但明朝的后宫却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这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紧密相关。朱元璋出于防范外戚干政的目的,特意制定了严格的选后制度。他规定后宫的妃嫔要有明确的背景,虽然大多数嫔妃出身普通民间,但也不乏一些来自低官家庭的女子,她们虽是管家之女,但与平民百姓没有太多差异。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极为特殊的皇后,她虽双目失明、下肢残疾、无子嗣,但仍然深得皇帝的宠爱。
这位皇后便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皇后——孝庄睿皇后钱氏。钱皇后出生于南直隶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她的父亲是中府都督同知钱贵,她的曾祖父钱整曾是燕王朱棣的部下,对朱棣忠心耿耿。钱贵继承了祖上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和明宣宗北征,并凭借自己的战功被升任为都指挥佥事。直到钱氏被选为皇后时,钱贵才得到了更高的官职。朱祁镇被立为太子后,于宣德十年即位,是为明英宗。到明正统七年,年仅十六岁的钱氏被张太皇太后选中作为准皇后。值得注意的是,钱氏的册封仪式也不同于以往,因为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举行的初婚仪式,这意味着她与英宗的婚姻也象征着一段全新的开始。
虽然这段姻缘由张太皇太后撮合,但朱祁镇对这位年轻的皇后感到十分满意。尽管钱氏的家族背景较为普通,英宗却为她的家族争取了更多的爵位,这一切都让钱皇后感激涕零。然而,她并未接受英宗的慷慨提议,因为她担心这会影响丈夫作为明君的声誉。对于皇帝来说,娶妻纳妃往往是为了传宗接代,但钱皇后虽然未能为皇帝生育后嗣,却始终没有因此阻拦皇帝与其他嫔妃的关系。尽管她六七年未怀孕,英宗却依然宠爱她,并曾承诺,只要她所生的儿子也会被立为太子。
然而,历史却发生了剧变。明正统十四年,瓦剌军队南下侵入大明,英宗亲自领兵北伐,然而由于情报失误,明军在土木堡惨败,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这一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这一战败给明朝带来了空前的耻辱,虽大明军队号称有50万兵力,却不敌几万瓦剌军,而英宗的被俘,更是让朝廷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中。为了赎回英宗,钱皇后将自己的家财尽数贡献,然而仍未能满足瓦剌的要求。在此时,于谦等大臣支持下,英宗的异弟郕王朱祁钰被推上皇位,成为明代宗。
在朱祁钰登基之后,年仅二十多岁的钱皇后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她每天在宫中为丈夫祈祷,眼泪如雨,最终因过度劳累造成了腿部残疾,一只眼睛也因长期哭泣而失明。面对自己的残疾,钱皇后从不在意,她认为这是她作为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代价。她不愿接受任何治疗,始终默默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心中只盼望丈夫能够早日归来。
终于,经过一段艰苦的斗争,明军在于谦等人的指挥下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瓦剌被迫归还了英宗。景泰元年八月,英宗终于回到了北京城,但他被软禁在南宫中,代宗朱祁钰视他为威胁,虽在大臣的坚持下迎回,却将他囚禁起来。英宗得知妻子为自己致残,心中万分愧疚,深感对妻子的愧怍,反而愈加珍惜她。在南宫中,夫妻二人度过了岁月,英宗虽然身为太上皇,却每日过得如履薄冰,甚至连日常生活都困难重重。钱皇后为了安慰丈夫,仍坚持为他做些手工活,换取一些衣食。
经过七年的煎熬,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病重,时局再次发生变化。随着代宗病情的加剧,朝廷旧臣的支持下,英宗终于得以复位,重新登上皇帝宝座,这一事件被称为“夺门之变”。然而,钱皇后因病致残,并已完全丧失生育能力,因此太后建议立庶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但英宗坚决反对这一提议。英宗不愿抛弃妻子,更不忍心让她承受更多的痛苦。为了保全妻子的皇后地位,他决定支持她,尽管这让他与太子生母周贵妃产生了矛盾。
临终前,英宗口授遗诏,叮嘱太子朱见深,要孝敬钱皇后,并保证她的尊荣。遗诏还特别注明,钱皇后应与他共同葬于一处,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