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长城考古的天津贡献
迪丽瓦拉
2025-09-10 19:03:21
0

天津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完成展陈更新后重新开放。记者 钱进 潘立峰 摄

巍巍长城,绵延千年。从战国烽烟到明砖清石,这个世界奇迹,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实体,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天津黄崖关长城博物馆上个月重新开放,负责策展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研究团队(以下简称长城研究团队),作为天津长城保护研究的代表,深耕长城研究二十载,以文铸魂,将学术研究的“冷板凳”焐热成观众可感的文化盛宴,用科技与匠心破译长城密码,为长城保护与传承注入天津智慧,书写了一部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史。

在“时空锚点”锚定民族精神

长城之魂,在于其承载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长城研究团队将明长城天津段定位为“阐释中国古代传烽智慧的时空锚点”,通过策展与考古实践,让长城精神可触可感。

在黄崖关长城博物馆,一组四眼水井、双眼水井与独眼水井的对比照片引人深思。长城研究团队负责人李哲说:“水井眼数越少,海拔越高,驻守士兵取水越难。干旱时节,戍边将士需徒步数十里背水上山。”更令人动容的是,展厅中一件展示士兵制作火药的模型:研磨工具由李哲按文物复原,砖石环境由毕业生手工打造,士兵形象则由李哲的母亲以黏土塑成。三代人的指尖匠心,让冰冷的文物“活”起来,将家国情怀融入微观历史场景。

明长城天津段虽仅40余公里,却被誉为“万里长城的缩影”。长城研究团队通过无人机测绘与三维建模,在展厅立体模型中重现“传烽选址”的智慧:蓟州山地间,烽火台沿山脊巧妙分布,烟灶遗址隐藏于视线盲区,形成古代“预警信息高速路”。这种“因形就势、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李哲期望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展厅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样的感受:“初看惊叹防御之精巧,再品体悟戍边之艰辛,三刷方悟精神之永恒。”

从航模到五面屏的技术突围

传承文明,既需守护历史的根脉,也需开拓创新的路径。长城研究团队用20年时间,完成从“航模挂相机”到“五面屏沉浸式体验”的技术跃迁,书写了一部“以科技守护文明”的天津篇章。

工作室里高高挂起的一排“直升机”模型记录着团队的技术足迹:2004年首飞的航模,汽油动力无人机,再到如今的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天津大学是国内最早将无人机用于建筑遗产研究的院校之一。”李哲说。20年来,团队累计完成5500公里长城数字化建模,为明长城首次全线三维测量奠定基础。

技术的突破最终服务于文化表达。展厅里最受欢迎的五面屏沉浸式装置让观众以“座舱视角”飞越明长城天津段全线。蓟北雄关的险峻、三界碑的沧桑、清东陵交界处的壮美,在19分钟的视听盛宴中尽收眼底。一位古稀老人站立80分钟连看四遍,感叹:“活了一辈子,第一次完整‘走完’明长城天津段。”长城研究团队更将AR(增强现实)技术融入日常:用手机扫描展品二维码,烽燧模型瞬间燃起虚拟烽火;3D(三维)打印的长城剖面模型,直观展示不同地貌的筑城智慧。

“科技不是炫技,而是让历史开口说话。”长城研究团队将手工匠心与数字赋能深度融合。团队里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孙肃在模型制作工作室中,以田野调查照片为蓝本,用黑色涂料打底、白色皴染青石纹理,再点缀环境色还原岁月痕迹。她制作的拦马墙模型,每一块“砖石”都遵循不同时代的码放规律,连真菌侵蚀的色斑都精准复刻。这种“指尖考古”,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更是对历史真实的敬畏。

让长城故事“破圈”生长

文化惠民,核心在于“以文化人”。长城研究团队放弃万里长城宏大时空的“高冷叙事”,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让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都能在展览中找到共鸣。

展览更成为跨代际的文化纽带。长城研究团队成员节假日定时出现在展厅,用AR程序向孩子展示“烽火传讯”;模型展柜前,稚嫩童声将观展心得讲述给父母;研学专线中,游客登临长城后,通过文创与数字藏品延续文化体验。李哲说:“当孩子用自己的语言传播刚刚在展览中看懂的长城故事时,文化的种子便已生根发芽。”

不久前,博物馆外也传来消息:天津传媒学院师生拍摄的纪录片《我与黄崖关长城有个约定》入围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这部作品通过黄崖关长城“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三组人物群像,将长城的物理形态与精神内核深度融合,揭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天津的长城故事入围国际电影节,既是国际影坛对中国文化叙事的肯定,也为全球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长城的窗口。

文旅融合激活长城经济新生态

长城的生命力,在于从“静态遗产”向“动态资产”的转化。黄崖关长城博物馆以“小空间见大格局”,推动长城IP(知识产权)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虚实共生”的兴业之路。

博物馆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玉门关汉代烟灶、内蒙古田字形烽台与明长城天津段模型并置,串联起万里长城的文明谱系;数字展陈将40余公里明长城天津段“折叠”进200平方米展厅,游客一键即可“穿越”不同历史时空。展览还与蓟州盘山景区、独乐寺等联动形成文旅闭环。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长城研究团队通过“时空锚点”概念,将明长城天津段置于多民族交融与军事防御体系的双重坐标中,为区域文旅注入文化深度。长城在这里,不只是一道墙,还是农牧文明交融互通、共同发展的见证者。

在天津,每一块长城砖石都在诉说新的故事:李哲手中遥控的无人机掠过的天际线勾勒出文明的年轮,孙肃模型制作工作室的灯光照亮了历史的肌理,天津传媒学院师生的摄影机记录下一段段平凡动人的生活,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映照着文化的未来。黄崖关长城博物馆的焕新,不仅是一座场馆的升级,更是天津这座城市以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文脉的宣言。(记者 丁晓晨 记者 钱进 潘立峰 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夏朝都亡了,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 商朝老换地方,难道是在躲谁呢?夏朝都没了。考古发现:他们躲的可不是洪水。 大家都知道,商朝是中国历...
原创 刘... 刘邦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他并不是一个拥有显赫背景的高官或名将,也缺乏突出的才能。然而,他却能够最终掌...
原创 中... 谈及中国的历史,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中国现代人的起源。 上世纪80年代,基于现代人类基...
斟鄩之谜:潍坊与二里头,谁更有... 老版本的《竹书纪年》写道:“太康住在斟鄩,后来羿也住了进去,桀还是住在那里”。《史记》的《夏本纪》部...
原创 “... 历史开讲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于清朝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其辉煌与衰退的历史,...
文化中国行|走进博物馆,读懂一... 最近,北京的博物馆格外热闹。首届北京博物馆季从5月18日持续至10月8日。端午假期,围绕“文物告诉你...
原创 三... 好的,下面是对文章的改写版本,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保持原有的语义: --- 许褚是曹操麾下的第一猛...
从杜甫“迷弟”到草堂守护者 从杜甫“迷弟”到草堂守护者 杜甫草堂人潮如织。图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市浣花溪公园 图据成...
原创 刘... 三国时期的蜀汉虽是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实力最为薄弱的一方,但它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其中最为人知...
原创 东... 自古以来,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复杂的博弈。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政府面临着许多危机,而在无法有效解...
原创 关... 关羽的威名传世,成为许多后人称颂的“武圣”。《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尤其是他单枪匹马斩杀颜良的故事,令...
原创 为... 由于某些人对李世民的评价极高,许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对李世民的成就提出质疑,这种做法其实是完全没有必...
原创 三...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是中国智慧的象征。我们经常听到“当代小诸葛”来形容那些...
原创 “... 历史的篇章揭开了东亚的崛起 如果我们要挑选世界上最强大的地区之一,东亚毫无疑问会稳稳占据前三名的位置...
原创 中... 在明朝,为了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特意雕刻了秦桧等四名奸臣跪拜的雕像,直到今天,这一景象仍然存在。而...
原创 秦... 咱今天来聊聊秦始皇,这位历史上超有名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统一六国,可牛了!但你们有没有好奇过,秦始皇...
原创 清... 这是一组珍贵的旧照片,展现了清朝时期旗人贵族女性的风采。习惯于清宫剧中的形象,或许许多人都误认为旗人...
《三国志·战棋版》该出四队还是... 哈喽大家好啊,今天和大家聊一下队伍数量的问题,是应该只出四队,还是六七队甚至连城防那队都拉满呢? 队...
原创 古...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会提到“免战牌”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物品呢?答案是显而易...
原创 曹...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曹操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奸诈狡猾、权谋深沉的典型反派。然而,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