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刘备与孙权的战争策略中,各自都怀抱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远大理想。然而与之相比,汉献帝的态度就显得截然不同。他并不关心百姓的生死存亡,也不在意如何克服强敌,他所追求的仅仅是掌控权力。
首先,刘备作为一位政治家,其心中虽然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但更多的是借助这一旗号来团结天下英才,进而为自己争取统治权创造一个合理的前提。尽管他内心深处渴望恢复汉室,但他作为政治家的职责更为重要,他绝不会轻易地将自己艰苦建立的三国政权拱手相让给汉献帝。
其次,刘备的手下是否会愿意听从汉献帝的指挥,实则十分关键。汉献帝最害怕的不是之外的敌人,而是朝廷内部那些权臣的阴谋算计。即便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轻易接受,因为这种举动对他来说风险极大。
再者,刘备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这意味着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他的手中。即使是作为皇帝的汉献帝,在刘备眼中也是无法撼动的存在。协调好当前的局势,让汉献帝继续担任皇帝的想法,反而会激发他手下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员抢先推动汉献帝让位,他们期望能因之成为开国功臣,谁能拒绝这样的机会呢?
当然,从我的观点来看,刘备更可能会学习曹操的策略,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法,安心地做一个权力高于汉献帝的蜀王。然而,这种“挟天子”的做法,历史上如董卓和李催等人都曾尝试过,却最终没有得到任何惠利,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受到各方攻击。
曹操为了“挟天子”,背负了一身骂名,而孙权与刘备则口口声声称曹操为“汉贼”。可笑的是,曹操在临终时并未称帝,而是孙权与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称王称帝。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国时期,没哪个诸侯会将兵权归还给汉献帝。即便是刘备,假如将汉献帝迎归,岂能将政权和军权完全交给汉献帝来操控?这一设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最终,等到刘禅即位之时,汉献帝定会被迫退位,从而建立一个崭新的王朝。即使刘禅不愿意亲自动手,身边的谋士们也会主动出击。毕竟,成为开国功臣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
这一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的兄弟刚一赞成他称帝,便能看出权力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再也不会受到当权者的操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汉献帝可能会主动将权力让给刘备。根据历史资料,当曹丕发动政变自立时,汉献帝并没有选择去投靠自己的叔叔,而是选择了在曹魏境内的小县城里安度晚年,活到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