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文章:河南出土的甲骨文为商纣王洗刷了冤屈,别再被《封神榜》所误导
关于历史,我们常常会感慨历史如同一个任由他人打扮的小姑娘,修饰后的样子便是后人所见的全貌。这种说法之所以普遍,其实部分原因在于历史的叙述往往由胜利者所主导,胜者为了合理化对前代统治者的批判,往往寻找正当理由。因此,败者的形象遭到抹黑几乎是每个朝代君主必然采取的策略。在这一方面,商朝的纣王便是一个经典的实例。
在现代的一些文献与影视作品中,例如《封神榜》,纣王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冷酷无情、残忍杀戮的暴君。那么,古代史书对此有怎样的记载呢?根据历史资料,周武王等人为了推翻纣王的统治而发动了后来的牧野之战。在这场激烈的战争前,周武王曾发表了一篇充满激昂情绪的讨伐辞,文中指责纣王沉迷于后宫女子、听信奸邪之言,而对忠诚的臣子置若罔闻,甚至不认真祭祖,种种行为让民众无法再忍受。这样的指控,加上后人对纣王形象的深度加工与美化,使得纣王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所有暴君的象征。
就在我们对纣王的刻板印象油然而生之时,河南出土的甲骨文却带来了新的视角,为商纣王平反。先秦时期社会中,存在一个被称为“人牲”的最低阶层,意指这些人虽为人,但却可以像对待牲口一样来对待。在那个重视祭祀的时代,许多人牲常常成为献祭的对象,死法极其惨烈,什么烧死、剁杀等都是屡见不鲜。大家熟知的武丁,因其被誉为仁君而名声在外,然其祭祀中杀死的人牲竟然多达五百,在他眼中这些人命似乎不及蚂蚁可怜。而我们认为极具暴虐的纣王帝辛,却以其行为反转了我们之前的认知。根据记载,帝辛最厌恶的,就是使用人牲进行祭祀。他对待俘虏的方式,主要是让他们充当奴隶,这一待遇与生死未卜的人牲相比,实在略显宽仁。
然而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帝辛这样的做法显得十分不合潮流。因此,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具有影响力的祭祀国师,对他心生不满。掌握殷商权力的他们,最终选择投向了帝辛的敌人,周朝的崛起也因此开始了对纣王的伐讨计划。
综上所述,即便商紂王的统治有所不足,然而绝不会如现代所描述的那样深重。如今对他的种种评价,多数只是历史的叠加效应所致。因此,新出土的历史资料对于揭开这层增生的历史迷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当摒弃《封神榜》中对他的偏见,透过真正的历史文献,去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