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直以惜才著称,但他的决策中也有让人疑惑的地方,尤其是他对单雄信的处理。单雄信,原本是瓦岗寨的首领,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誉为“飞将”。然而,当瓦岗寨被击败后,李密选择投降大唐,而单雄信、程咬金等人则投向了王世充。在王世充眼中,单雄信是得力的将领,给予了他诸多优待,还封他为大将军。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与王世充、窦建德展开激战,最终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击败了两位强敌。王世充和窦建德作为“大佬级”的人物,自然不需要李世民直接过问,由其父亲李渊去处理。然而,李世民必须处理的是这些大将的命运,究竟是处死还是收归己用,全都等待李世民作出决定。
其中,让李世民最为为难的就是单雄信。早在一年前,单雄信差点致命于李世民手中,幸亏李勣及时赶到,才让李世民逃过一劫。如今,单雄信成了败军之将,是否处死,完全掌握在李世民手中。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此举是出于复仇,毕竟差点丧命于他之手。然而,李世民一向以惜才闻名,真要因为这点私人恩怨而错失一个才俊吗?
为了保护单雄信的性命,李勣不止一次向李渊请求,并且每天劝说李世民:“单雄信若死,实乃大唐的巨大损失!”然而,李世民和李渊的态度并未发生动摇,他们依然决定处死单雄信。难道李世民真的是为了报仇吗?答案并不简单。其实,李世民内心有着更多的顾虑,使得他做出了这一决定。
第一,李世民的警惕心过于强烈。 单雄信曾是瓦岗势力中的一员,这支势力曾经在隋末唐初崛起,威势不可小觑,李渊也曾表示自己无力与瓦岗势力抗衡。而李世民虽然最终取代了李渊的地位,但他始终未曾放下对瓦岗势力的警惕。即使李勣后来归顺大唐,李世民也始终心存戒备。李世民甚至曾向李治说过:“若李勣心怀不满,就当杀之;若他听话,那便算是对他的恩赐。”这种对自己下属的警觉可见一斑。更何况,单雄信原本效忠王世充,是瓦岗的叛将,若是让他继续存活,万一他反叛,对大唐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第二,单雄信的品行问题。 单雄信虽然勇猛且善战,但其为人却令人不齿。他曾是瓦岗的三大主将之一,与李勣和翟让有着深厚的交情。最初,李密带领瓦岗军时,翟让因为自知能力不足,主动让位于李密。但李密的野心逐渐显现,他感到翟让有威胁,便暗中谋杀了翟让,而单雄信在这一过程中毫不犹豫地转投李密。后来,瓦岗失败,单雄信又迅速归顺王世充,这种无情无义的背叛使得他在李世民眼中成了“墙头草”,始终无法信任。这种人若继续存在,李世民显然不愿意冒险。
此外,如果李世民留下单雄信,必定要给予他高位,而这又可能引起其他大将如秦琼、程咬金的反感。无论如何处理,李世民都无法避免其中的矛盾和危险。而且,单雄信与李勣曾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李勣始终为其求情。若两人联合,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不可小觑。
李世民的决定最终被证明是英明的。五年后,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篡夺了太子之位,顺利成为皇帝。如果单雄信尚在,凭借他的性格,极有可能会站在李建成一方,从而让李世民的计划陷入危机。因此,李世民当初果断处死单雄信,避免了潜在的巨大隐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决策完全是为了维护大唐的稳定和自己的统治,错过这个勇猛的将才,虽然让人惋惜,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