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介绍了中国太监主要集中在福建,此外,还提到了唐代知名太监高力士的故乡广东省。关于这些详细的历史资料,前文已有所论述,因此在此不再赘述。这些记录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唐代岭南地区人民所经历的悲惨生活。
我们曾提到,太监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他们通常是战俘被阉割。然而,到了汉代,这一身份经历了质的飞跃,太监的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化,其中不仅包括战俘,还有一些王子与大臣。汉代的皇帝喜好使用宫刑,虽然大臣犯了重罪,照理应当被处死,但只要他们自愿接受阉割,就可以减轻或免除死刑。因此,汉朝的太监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较高,如司马迁、李延年等,都是各领域的杰出人士。
然而,到了唐朝,太监的来源与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在以往的讨论中提到,唐代福建的太监人数尤其众多,但这一现象令许多网友感到困惑。按理说,皇宫里太监的来源应以京城附近为主,比如清代的太监一般都是北京周边地区的人选。
但制度的不同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代的太监选拔是自愿的,而唐代则完全相反,太监的来源可谓是罪恶的,由于官府对人身的公开交易,许多儿童被强行抓走或买去进行阉割,经过专门培养后成为太监。这背后有着唐朝政府一个特殊的规定:宫廷一切所需的物品,甚至连太监,也都必须以皇帝之名从地方征收。
这样的做法在道德上令人不安,然而唐朝为何依然推行这样的制度呢?当时的社会阶层分明,分为贵族、庶民、贱民和奴隶。而被阉割的人多为贱民以下的等级。
关键在于,唐代的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区,其实属于岭南地带,沦为唐政权的半殖民地。由于当地土著,如蛮族和獠族在文化、技术等方面都相对落后,政府对这些地区不够重视,导致岭南人民的生活境遇十分艰难,他们往往生活在贱民与奴隶的边缘。因此在中央禁令之下,买卖人身在这里却发展得相对繁荣。宦官交易的起源正是当地的蛮族与獠族被抓捕后阉割,以便进行交易。
随着这样的制度逐渐确立,人身买卖的商贩活动也愈发猖獗,甚至不仅限于岭南,连中原的良民也成了奴婢的供应来源。由此可见,昔日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受害者中被阉割的蛮族和獠族人也几近消失,以至于今日难以寻觅这些民族的踪影。史料显示,这种人身买卖的恶行,直到明太祖时期才被正式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