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光荣地登基成为皇帝,史称唐太宗。历史爱好者常常争辩,如果没有这一场激烈的兵变,历史的走向是否会有所不同,太宗这个名字是否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或者我们称之为李世民而非唐太宗。
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争夺皇位,他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他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许因为后来唐太宗一系列卓越的成就,使得后人对这一事件的根源有所忽视。根据《隋唐演义》的叙述,李建成展现出他的无能,由于实力的微弱,让李世民多次遭到排挤甚至陷害,最终在玄武门中被李世民所除,而同样被置于死地的还有李建成的盟友李元吉,李渊的第四子。
在《隋唐演义》中,李世民的攻击目标明确指向李建成和李元吉,但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李渊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这一点可以通过李建成和李元吉到达李渊的临湖殿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来说明。当日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
李世民因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加之李渊对李建成的持续偏袒,让他在李渊召集三兄弟共谋的时候,已经对李渊实施了控制。此时的李世民暗中已经在临湖殿设下伏兵,准备随时迎接一场决定胜负的激战。
对于李世民而言,李渊的偏袒犹如一把双刃剑,他深知一旦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场,李渊可能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而彼时,李世民已经赢得了足够的支持者,具备了杀出重围的能力,因此毫不犹豫地控制了李渊的行动。
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最终命运,早已为世人所知,这两位兄弟在玄武门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可以说是为这场权力斗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实际上,在历史上,因争夺皇位而引发的自相残杀屡见不鲜,然而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究竟真正瞄准的目标,却鲜有人知晓。或许,正是因为李世民在其后执政时期实施了经济繁荣和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使得历史对他的评价更加宽容与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