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作为东吴的杰出大都督,与周瑜、鲁肃和吕蒙一同被誉为东吴四大都督。他们四人都是天赋异禀的军事天才,但他们的结局却都不尽如人意。周瑜、鲁肃和吕蒙早逝,而陆逊虽然没有英年早逝,但最终也未能善终,经历了曲折的命运。
陆逊在二十岁时便进入了孙权的幕府,在担任海昌屯田校尉、定威校尉等职务期间,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深得孙权的器重。到公元244年,陆逊被拜为丞相,成为了东吴的重要人物。在这四十余年的共同工作中,陆逊和孙权的关系一直较好,但为何最后孙权却将他逼至死地呢?
孙权对陆逊的逼迫,最直接的原因与陆逊卷入了太子之争有关。最初,孙权选择了孙登作为太子。为了培养孙登,孙权特意为他选定了张昭作为老师,并安排了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子顾谭等人陪伴孙登一起学习。这些人都是东吴的重臣子弟,他们与孙登建立深厚的友谊,对于孙登日后的继位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孙权还特别安排陆逊辅佐孙登管理武都事务,旨在确立两者之间的君臣关系。然而,天意弄人,孙登在公元241年英年早逝,这让孙权的心血化为泡影。孙登的死给年近六十的孙权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但无论如何,太子之位仍需确立。因此,孙权又把目光投向了孙和。
在公元242年,孙和被确立为太子,同时孙霸被封为鲁王。两位王子虽然地位不同,却都受到宠爱,共居一宫,无分高低。然而,随着全公主污蔑孙和未能祭祖,以及误解孙和对父亲病重的反应,孙权的愤怒逐渐升高,最终王夫人因悲伤过度而去世,孙和与父亲的关系也因此紧张。此时,陆逊为了维护孙和的地位,屡次上书孙权,表示支持太子孙和。然而,陆逊的这一行为恰恰激怒了孙权,使得孙权开始对陆逊产生怀疑与猜忌。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陆逊的悲剧结局。
此外,陆逊的功高盖主和对士族的打压也是孙权逼迫他致死的原因之一。陆逊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将领,在偷袭荆州时,他亲自指挥进攻南郡,打败了陈凤和詹晏,随后又在秭归、枝江、夷道等地布置伏兵,截断了关羽的退路。尤其是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凭借出色的战术,成功击败刘备,保卫了东吴的边疆安全。此外,陆逊还曾在公元228年指挥吴军在石亭战役中大破曹魏的名将曹休,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陆逊的军事成就使他从大将军、都督一路晋升为上大将军,地位甚至超过了三公,几乎达到了武将官职的顶点。而在政治上,他也负责了荆州和扬州等重要事务,并最终被升任为丞相,充分体现了他在文武方面的杰出才能。在这种情况下,陆逊的功高盖主,使得孙权产生了忌惮之心。
更为复杂的是,陆逊来自江东士族陆家,孙权的基业实际上是通过斩杀江东士族来打下的。孙策在攻占江东时,陆家有一半成员死于孙策和陆抗的战争。尽管孙权后来为了拉拢陆家,将孙策的长女嫁给了陆逊,缓和了与陆家的关系,但孙权始终对陆家抱有深深的戒备之心。随着孙登的去世,孙权的年龄越来越大,他对陆逊和江东士族的猜忌也越来越严重,而陆逊恰恰在孙权对太子孙和疏远的关键时期与孙权产生了更多的隔阂。因此,孙权在对陆逊的指责和猜忌中,最终导致陆逊心情郁结而死。
可以说,孙权逼死陆逊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太子之争的政治博弈,也有陆逊的权力过于突出和士族关系的微妙矛盾,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将这位东吴名将推向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