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周村位于澄迈县北部,隶属于大丰镇,地理位置优越,北临马村港,东接金马大道。这个村庄不仅自然环境宜人,而且交通便利,成为一个典型的现代新农村样板。这里,传统的砖木结构石屋依然保存完好,而新建的水泥洋房则沿路而建,展现出现代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和谐交融。
村中的朱氏宗祠别具一格,坐落在村前,是一座典型的清式建筑。宗祠分为三间,整体结构简洁大气。墙体由规整的火山岩石垒砌而成,显得坚固且富有历史感。檐廊石柱、正殿门槛以及柱基等,均由雕刻精细的石料精心打造。宗祠内的圆柱、神龛、檩梁框架等部分,全部采用上等木料制作,工艺考究,雕刻精美。虽然如今只剩下正殿一座,但其建筑风格与用料依旧显示出曾经的非凡工艺。
朱氏宗祠前方是一片宽阔、宁静的坡地,这片土地被认为是朱氏的风水宝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安葬着宋代渡琼始祖朱廷玉的夫人国氏,她被追封为一品夫人,墓园亦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
《海南朱氏族谱》记载,朱廷玉,字振声,原籍浙江海盐,是北宋时期的殿前将军,也是海南朱氏的迁琼始祖。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朱廷玉被授予武略将军,出任南京苏州府太仓县总御千户。景德二年(1005年),琼州沿海的海寇猖獗,朝廷派遣朱廷玉出征。朱廷玉带领军队渡海,成功平定海寇,保护了当地百姓的安宁。他的卓越功绩得到了宋真宗赵恒的高度评价,并被加授雷琼总镇一职。
在进入琼州后,朱廷玉娶国氏为妻,二人育有八子,这八个儿子分别是:圣护、圣谟、圣训、圣甲、圣诰、圣诏、圣泰和圣保。八子成才,被时人誉为“八龙”。朱廷玉在琼州治理约十八年,期间他大力发展教育,关心民生,勤政爱民,打击暴力,政绩显赫。乾兴元年(1022年),他奉旨回京,晋升为殿前将军,并且国氏被封为一品夫人。
长子圣护随父入京,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升为武略将军,之后出任徽州婺源总御千户。圣护的后代中,涌现出了理学大家朱熹,朱子与海南朱氏同出一脉,后代的朱氏族谱以及墓园石碑上,刻有《朱子家训》以示传承。
朱廷玉的七子分别定居在琼山、定安、澄迈、文昌等地,二子圣谟和五子圣诰无嗣,二人随母亲国氏一同迁居海口白龙晋江村,三人逝世后安葬于海口龙岐村,现今位于海南省气象局旁。遗憾的是,墓地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朱氏族人才对祖墓进行修复。2015年,海口城区的改造计划使得朱氏祖墓面临拆迁,经过族人商议,最终决定将墓地迁葬至澄迈儒周村的新墓园。
现如今,国氏一品夫人墓园位于新墓园的中心,墓碑上铭刻着“宋朱氏琼始祖妣俭懿范一品诰命国氏夫人之墓”的字样。墓碑上还提到,国氏为琼始祖朱廷玉的原配夫人,育有八子,且每个儿子都成才,被尊为“八龙”。每年特定的日子,这里成为了海南6万多名朱廷玉后裔祭拜先祖的场所,承载着朱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