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津少将是国防军中另一位出自非洲军团并享有盛誉的装甲作战参谋与指挥官。他的传奇经历与其他同样出自非洲军团的军官一样,引人注目。弗里德里希·冯·梅林津(或译作梅伦辛),于1904年8月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的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第二帝国时期的炮兵少校。梅林津从20岁时就投身军旅,刚开始作为一名列兵服役。凭借着对军事理论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他最终在成为豁免兵后,考取了军官资格,并于1928年晋升为少尉军衔。
从表面看,梅林津的经历似乎并不特别,只是典型的士兵提干的故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情况却有所不同。那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凡尔赛条约》被限制为仅能保有十万军队,且无法拥有重型武器和空军。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军队(后来由希特勒改名为国防军)军官数量极为稀少,仅有四千名,晋升机会非常有限。对于梅林津来说,少尉军衔显得尤为珍贵,堪称稀有资源,类似于今日的稀有珍品。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二年,撕毁《凡尔赛条约》,开始进行军备扩张。1935年,梅林津有机会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情报、装甲作战等专业课程,尤其受到了古德里安关于坦克闪击战思想的深刻影响。梅林津迅速接受并认同这种新型战法,并将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出色。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国防军第三军,担任上尉情报参谋。
二战初期的波兰战役中,梅林津并未显现过多的突出表现,因为那时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参谋,主要负责为前线部队提供情报与分析报告。法国战役期间,他则担任179步兵师的参谋长,并在过程中结交了许多重要的军官,例如日后著名的装甲指挥官巴尔克上将和隆美尔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等人(当时他们都是上校)。这些军官对梅林津的能力印象深刻,并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法国投降后,梅林津被调任至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担任情报处长,随后又调任至第二集团军,继续在巴尔干战役前线任情报处长,参与了德军入侵巴尔干的军事行动。占领南斯拉夫后,梅林津亲自拟定了南斯拉夫投降的条款,这一时期,梅林津逐渐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并为之后的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梅林津真正的历史性突破出现在北非的非洲军团中。1940年5月,梅林津接到命令,前往慕尼黑,加入正在组建的非洲坦克群司令部,担任情报处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司令部并不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司令部,而是负责最早派往非洲的装甲师及相关部队的军事指挥。梅林津的岗位,虽然位置较低,但却是在极为重要的装甲部队中,奠定了他在北非战场的基础。随着1941年德军的增兵,梅林津所在的司令部逐步转移至利比亚,最终整合进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
1941年6月,梅林津正式加入北非战场。刚开始时,隆美尔对从德国本土派来的这些军官有所怀疑,甚至认为他们可能带有某种监视他、排挤他的目的。因此,梅林津初次与隆美尔会面的气氛相当紧张。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与协作,隆美尔逐渐放下戒备,与这些下属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这也为非洲军团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梅林津的第一次重大责任出现在1941年11月。当时,隆美尔和总参谋长高斯亲赴前线,按照规定参谋长应该留在司令部处理军情,但隆美尔认为,如果他自己负伤或阵亡,参谋长必须随时接替指挥。于是,梅林津首次在无人主持的情况下,承担起了司令部的日常工作。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梅林津冷静应对,顺利处理了所有事务,赢得了隆美尔的高度认可。
到了1942年7月10日,梅林津的军事生涯迎来了首次严峻考验。当天清晨,英军与澳大利亚军联合对德军阿拉曼阵地发起了猛烈攻势。面对意大利军队的溃退,梅林津在短短的时间内调动了附近部队进行防守,成功阻止了澳大利亚军的进攻,保住了司令部。隆美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梅林津的表现至关重要,他帮助成功遏制了敌军的进攻。
然而,梅林津在身体上已经被阿米巴痢疾折磨到极限,直到9月,他才被迫返回德国接受治疗,结束了为期15个月的北非任务。梅林津从致命的疾病中恢复过来后,被调往东线,继续为德军的战斗做出贡献。接下来的任务则是担任第48装甲军参谋长,指挥军队配合霍特大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期望能突破苏军的包围线,解救被困的第6集团军。
梅林津面临的任务异常艰难,第48装甲军在战斗中不断遭遇到来自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拖累,进展缓慢。尽管德军不断试图突破苏军防线,但由于战况严峻,最终未能成功解救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
1943年春,梅林津重新投入东线作战,并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会战做准备。然而,由于战局变化,德国高层对于是否发动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梅林津认为,若不趁苏军尚未恢复元气,德国的装甲部队可能面临重大损失。尽管他与其他高级指挥官提出了反对意见,但希特勒依然坚持进行进攻。最终,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成为东线战局转折的关键一役。
由于篇幅限制,梅林津在二战后期的表现以及战后的历史,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