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一类人,他们并非那些成就斐然的枭雄,而是那些毫无节操、只知道贪婪的“狗熊”。这些人身上,所谓的“厚黑”二字,实际上毫无深度,真正的含义不过是脸皮厚,心肠黑罢了。
晚清时期,有一位名叫庆亲王奕劻的人,堪称这类“厚黑”人物的代表。许多人将他与乾隆时期的和珅进行对比,但其实奕劻的表现远不及和珅。和珅虽然贪婪,但他有能力为乾隆处理事务;而奕劻,则在不断地破坏大清朝。最初,慈禧之所以让奕劻上位,是认为他不过是个可以随意摆布的废物。然而,慈禧显然低估了贪婪废物的可怕,奕劻在不断的贪欲中,反而成为了野心家们的工具,最终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从袁世凯利用奕劻的例子可以看出,许多晚清的阴谋与丑事,都是由奕劻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奕劻之所以如此贪婪,背后有着他的贫困背景。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成为他为自己不择手段的借口。奕劻在年轻时,仅是个贫穷的贝勒,甚至穷到连上朝的服装都需要从当铺借来。贫穷的生活常常会让人变得更贪婪,尤其是当他得到了权力后,曾经的苦日子成为了奕劻永远不忘的阴影。通过逐渐获得的财富,他逐步放大了自己的贪欲,从未有过任何心理上的挣扎。奕劻常以自我安慰的方式告诉自己:“现在贪得少没关系,积少成多。”正是这种心态,奕劻不断积累财富,也一步步加大了自己的胃口。
当他替代了荣禄成为军机大臣,奕劻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在他眼中,整个国家的官员名册就是他的财富清单,每一个官职都有着明确的价格,而这笔生意,无论如何,都是公开透明的。
在奕劻卖官牟利的日子里,谈钱几乎成了常态,而一切其他的事,特别是慈禧的面子,他并不在乎。曾有一位叫林开謇的道员,在慈禧西逃时曾献殷勤,得到了她的赏赐,成为了江西学政。按照大清的官场规矩,新官上任需要拜见军机大臣,但当林学政前去拜见奕劻时,却连门都没能进。门丁告诉他,进门需要交银子,门票钱缺一不可。
面对这一要求,林学政很是不解,他反驳说,门口明明贴着“不收门包”的告示。门丁冷笑着答道:“您不懂我们王爷,别拿规矩当回事。”最终,林学政不得不拿出“孝敬银子”,才得以进入王爷的府邸。而奕劻见面后,更是直截了当地开口:这个学政的职位,得花八千两银子才能得手。林学政感到震惊,尝试提出这个职位是老佛爷亲自赏赐的,奕劻则不以为然地回应:“不是老佛爷赏的,这个位置你至少得给我两万两银子。”林学政无言以对,只能推迟交钱。
几天后,林学政便收到圣旨通知——他已经不再是学政,位置已经被别人花了两万两银子购买。可以想象,在奕劻面前,连慈禧的面子都不值一提,整个清朝没有谁能制约他的“简单粗暴”。
令人讽刺的是,这位以贪婪为主的糙王爷,居然在王府里悬挂着一副“家训”,这副家训的内容看起来极为感人,充满了道德的约束。它写道:“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这副“家训”,让人不禁感叹,这位王爷的“黑心”已经达到了极致,而这份“家训”便是他厚颜无耻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