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国军108师643团的三营驻守在新河庄,负责防守水阳和湾沚两镇的日军据点,营长邵玉璋指挥着这支部队。三营下辖的九连(连长刘西山)、八连(连长陈保善)、七连(连长安国贤)分别驻守在北山头、横堆山和稻堆山等重要地段。2月26日夜,侦察兵发现,驻守在九连山、湾沚及水阳一带的日军114师团,约500余人正悄悄向新河庄方向推进。邵玉璋营长意识到,尽管新河庄周围的北山头、横堆山和稻堆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他认为如果在仁村湾(今宣州区养贤乡)再部署一支部队,日军将更难突破防线。因此,他一方面指示各连加强防御,另一方面立即电告团部,要求派遣一支部队赶赴仁村湾,构筑防线。
团部接到电报后,立即命令二营五连连夜前往仁村湾支援。五连约在晚上九点从宣城出发,直奔仁村湾。虽然两地相距不到40里路,但因夜色昏暗且下着细雨,再加上五连的行动较为拖延,他们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才到达仁村湾。当五连到达仁村湾并开始部署时,没想到却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原来,日军早已预料到三营可能的增援,并抢先占领了仁村湾。日军还在附近埋下伏兵,五连几乎在进入阵地的瞬间就被包围。连长王克功下令进攻,战士们拼命冲向敌阵。由于夜色深浓,双方视线受限,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天亮。最终,王克功连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五连90余名战士与日军激战,80多人英勇牺牲。
同一夜,另一个装备精良的日军大部队悄悄逼近新河庄的北山头阵地。但九连的守军对此毫无察觉,仍像平常一样仅用一个排守备。当日军发起猛攻时,九连连长刘西山试图进行救援,但日军机枪封锁了唯一的上山道路,增援已无可能。刘连长无奈之下只能放弃救援,最终,山头的守军全部壮烈牺牲。27日清晨,北山头阵地失守。天亮后,日军对横堆山的葫芦湾阵地发动了三次猛烈进攻,三营官兵顽强抵抗,成功击退敌人,击毙敌兵30余人,坚守了阵地。然而,日军很快改变了战术,留下少数人进行佯攻,而主力悄悄绕到横堆山背后,将三营官兵夹击。最终,守卫横堆山的荫芦湾和磨山嘴两个排的战士也全部阵亡。
稻堆山是一座孤立的草山,山势险峻且两侧被水包围,易守难攻。尽管日军一直没有对稻堆山进行大规模进攻,但他们不断向山顶进行炮轰,试图削弱其防御。然而,由于坚固的工事和地形优势,日军始终未能成功。27日早晨,日军从南边悄然绕到山后,突袭了七连的防线。七连连长安国贤立即指挥全连从正面突围,并成功突破了敌阵。可惜,七连在突破敌阵后遇到了一条大沟,未能顺利脱离战斗。最终,七连除了连长安国贤和少数战士成功突围外,其余官兵全部阵亡。
邵玉璋营长带着十名士兵撤向杨山嘴,却被敌人追击。在一次交火中,邵营长不幸中弹受伤,不愿被俘,最终选择自尽,年仅27岁。
至2月27日上午10时,日军撤离了战场,“稻堆山战斗”也宣告结束。战后,三营共阵亡300余人,幸存者寥寥。战斗中牺牲的英勇将士们的遗体被安葬在敬亭山麓的双塔寺东,并建立了“阵亡将士墓园”,邵玉璋的墓位于墓园的中心,并立有一座大墓碑以供后人瞻仰。为了纪念这场英勇的抗战,宣城市在敬亭山上建起了纪念塔,并于2005年8月抗日胜利60周年之际,建造了双层六角形的“怀英亭”,以弘扬抗日英烈的精神,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