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后晋与后梁之间发生了一场虽不大规模的战事,但因晋军主帅李存审的战略思想,成为了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经典案例。尽管这场战斗在古代战史上不算顶尖,但李存审因其深思熟虑的谋略,至今仍为人称道。
这场战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后梁贞明六年(公元920年)四月。那时,后梁的河中节度使朱友谦率军袭击了同州(今陕西大荔),并成功驱逐了忠武节度使程全晖。随后,朱友谦前往晋王李存勖处请求封赏,李存勖决定任命朱友谦的儿子朱令德为忠武节度使,正式拉拢朱友谦加入后晋阵营。
到了五月,梁帝决定派遣秦宁节度使刘鄩担任河东道招讨使,联合感化节度使尹皓、静胜节度使温昭图、庄宅使段凝,共同进攻驻守同州的朱友谦。刘鄩带领大军威逼同州,朱友谦深知难以抵挡,只能向晋王请求救援。
晋王李存勖迅速反应,在七月派遣了李存审、李嗣昭、李建及慈州刺史李存质等大将前去支援。李存审等人带领大军来到河中,渡过黄河与朱友谦的兵马合力驻守同州。
李存审在深入了解梁军的作战风格后,发现梁军一直看不起朱友谦的河中兵,往往在同州一带与其交战时,必定穷追不舍。这一观察让李存审决定采取策略,以迷惑梁军并争取主动。他挑选了二百精锐甲兵,将他们与朱友谦的部队混编在一起,准备向刘鄩的营地发动攻击。
当刘鄩得到消息时,并未意识到晋军已悄然渡河,他派出了千余骑兵试图抵抗,但很快遭到河中兵的反击,并且有五十多名骑兵被生擒,梁军才意识到晋军已悄然潜伏其中。于是,梁军对晋军的行动保持高度警惕,不敢轻易出击。
晋军随后在距同州三十五里外的朝邑(今陕西朝邑县)建立营寨,与梁军形成对峙。梁军主帅刘鄩亲自率军出征,然而在接战中被晋军打败,最终不得不收拢残兵败将,退守罗文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梁军坚守寨中不出,晋军未能找到突破口。
在这种僵持局面下,李存审经过深思熟虑,向李嗣源等大将提出了一条流传千古的战略思想:“兽穷则搏,不如开其走路,然后击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野兽陷入绝境时,它会拼死反抗。但李存审认为,梁军如同困兽,若给其留一条逃路,等其逃逸时再发起攻击,将更容易摧毁敌人。
李嗣源等将领采纳了李存审的提议。晋军于是开始在沙苑一带放牧战马,作为掩护。刘鄩听到这一情报,认为沙苑方向未必有重兵防守,便率领大军连夜撤退。然而,刘鄩未曾预料到的是,晋军在他逃退时紧随其后,进行猛烈追击,令梁军损失惨重。
晋军一路追至渭河边,李存审在此下令停止追击,并发布了军事命令,向关中地区的军民通报胜利消息。随后,他带领部队掠过下邽,并前往唐朝皇帝的陵墓,进行了祭拜后才凯旋归营。
这场战斗虽不算规模庞大,但晋军指挥上的高明之处值得称道。尤其是李存审在与梁军对峙十多天后,提出的“开其走路”战略,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这一战略,实际上是在调动敌人的行动,然后趁其疏忽时发起致命一击,最终消耗敌方实力。李存审的这一谋略,考虑到了敌军的疲态和进退之势,表现了他深思熟虑的军事眼光。
“开其走路”之计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战略启示。这个策略不仅是当时战局的有效应对,也成为后来许多军事战略的借鉴。据说,红军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就曾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