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中,曾国藩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对大清帝国忠诚至极,但却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遭遇了致命威胁,慈禧甚至想要置他于死地。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是一位非常精于政治谋略的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多次政治博弈中避免了身陷险境。
慈禧太后要铲除曾国藩的主要原因,正是为了加强对政治和军事的掌控,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曾国藩作为汉人,凭借其领导的30万湘军,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后迅速控制了江南地区,并在多个省份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虽然曾国藩一度表示有意削减湘军,但清廷依然对他的军权心存不满,尤其是对慈禧而言,在咸丰皇帝去世后,她的权力非常脆弱,因此,她四面出击,先后铲除权臣肃顺,并通过各种手段削弱恭亲王和摄政王的权力,而接下来,她的目标便是曾国藩。
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慈禧便多次对曾国藩进行打压,尤其是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周边,慈禧利用自己的人脉,成功组建了江南和江北两个阵营,试图将湘军的功劳收为己有。她还安排冯子交等人驻守镇江、扬州等地,时刻监视着曾国藩的嫡系部队,企图以此方式控制湘军。尽管曾国藩察觉到这些动向,心中也感到不安,但他依旧保持沉默,选择忍耐。
直到1868年,慈禧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直接把曾国藩从该职务中撤下,这一举动终于触发了曾国藩的愤怒。马新贻上任不到两年,便在一次阅兵时遭遇了刺杀,而刺杀者张文祥的身份引起了广泛猜测,许多人认为背后推手是曾国藩。1869年8月22日,马新贻在江宁府阅兵时被刺杀,张文祥被捕后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最终死于非命。尽管张文祥没有透露背后主使,但由于其遭受的极刑,外界普遍怀疑曾国藩与此事相关。
马新贻的死并非毫无原因,他在任期内大力调查太平天国遗留下来的金银去向,这一敏感话题涉及到了众多复杂的利益纠葛,必然会得罪曾国藩一派,进而导致他在任上频频遭遇阻力,最终丧命。清廷对马新贻遇刺后进行了调查,并作出回应,称此事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严查幕后黑手。
同一时期,天津爆发了教案事件。当地民众对天主教会在法国庇护下的传教行为极为反感,爆发了大规模暴乱,致使多名法国人丧生。慈禧认为曾国藩在处理中不力,遂派遣李鸿章接手这一事务。这一事件不仅让曾国藩颜面尽失,也加剧了他与清廷之间的矛盾。最终,曾国藩短短一年便卸任两江总督,并在随后的不久后去世。
实际上,曾国藩与慈禧的权力斗争早已悄然开始。曾国藩在裁撤湘军时,曾被慈禧召见,担心他会因此心生不满,威胁到她的统治。为了让慈禧放心,曾国藩裁撤了近两万湘军,保留三万,且将其最得力的弟弟曾国荃调回老家务农。这一举动反映了曾国藩深知慈禧内心的不安,因此做出了适度的妥协,也因此赢得了她的信任。
曾国藩的死,最终获得了清廷的高度认可,他被追赠“文正”谥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政治贡献的认可,也象征着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曾国藩的狠厉手段,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湖南组建湘军时,他如何独立作战,还是他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的屠城行动,都无不展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果断执行力。
他以严苛的手段训练军队,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曾国藩精于细节,注重实战,在每一项军事部署中,必定从最基础的细节入手,确保一切措施无懈可击。他的治军理念注重“硬实力”,并且深知军队的战斗力才是稳定政权的关键。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无情果断,在个人修养方面也相当严格。他自知并非天赋异禀,因此不断修身、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仕途上,他不轻言放弃,而是一直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推动自己的工作。曾国藩的一生致力于为清朝王朝尽忠,他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使他赢得了朝廷的信任。
然而,尽管曾国藩忠诚于清朝,但其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晚清王朝续命而已。他的一生虽有许多辉煌成就,却终究未能像孔子、王阳明那样成为真正的圣人。在某种意义上,他注定只能成为“半个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