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494位皇帝轮番登场。
他们或功勋卓著,或劣迹斑斑,但唯有一位君主,被历代史家一致推崇为“无瑕之帝”。
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那位在位仅五年半的短命皇帝,却以其卓越的才能、军事韬略和爱民如子的情怀,在五代十国那个残酷的乱世,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的统治奇迹。
从贩茶少年到一代明君,再到被尊为“财神爷”,柴荣的人生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921年,柴荣出生于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一个家道中落的望族家庭。
柴氏家族曾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但到了柴荣父亲柴守礼那一代,已经陷入了贫困窘境,甚至一度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不过好在柴家之前结交了一些大人物,那些人都愿意收留柴荣,柴荣也不至于无家可归。
但是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柴荣很不舒服。
他辗转于很多人的家中,但是在哪边都不能长住,最后他只能选择投奔了自己的亲姑姑。
当时他的姑姑嫁给了一个叫作“郭威”的人,郭威在历史上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在成为后周开国皇帝之前,曾是后汉的一名重臣。
起初,郭威的官职不算太大,家庭生活也一般,但是侄子来投奔,他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便收留了柴荣。
等到柴荣长大一些后,大约十来岁,在郭威的帮助下,柴荣联系到了以前与柴家合作做生意的“颉跌氏”。
当时颉跌氏是个倒卖茶叶的商人,柴荣找到他后,他看在与柴家经商多年的份上,收留了柴荣,让他跟着自己卖茶叶。
柴荣是个聪明人,做生意的事他一看就会,在颉跌氏的帮助下,柴荣很快就积累了不少财富。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还能拿一些补贴姑姑和姑父郭威。
不久之后,郭威得到赏识,官越做越大,还有了兵权,成为了一方强大的势力。
此后,柴荣也不再做生意了,而是跟着郭威东征西讨,在军队中也积攒了一些威信。
起初,郭威与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关系交好,可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祐并不信任郭威。
当时郭威刚刚大败契丹,领命镇守邺城,河北地区的数个郡县皆在郭威的掌控之下。
为了让新皇帝刘承祐相信自己,郭威和柴荣外出镇守时,将家眷都留在了京城,以此彰显自己的忠心。
可刘承祐根本不管那一套,在听信了谗言后,认为郭威功高盖主,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郭威和柴荣的家眷全杀了。
不仅如此,刘承祐还不准备放过郭威和柴荣,派了大量刺客,想要结果了郭威和柴荣。
幸好,那些刺客中有郭威的朋友,他提前给了郭威示警,让郭威和柴荣逃过了一劫。
当得知自己的家眷全部被刘承祐害了后,郭威怒不可遏,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诛杀刘承祐。
此后,郭威召集兵马,一路杀进了京城,杀掉了后汉皇帝刘承祐,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后周政权,成为后周第一位皇帝。
当时郭威的两个儿子均被刘承祐所害,由此郭威当上皇帝后,立即就将柴荣确立为了继承人。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33岁的柴荣继位,成为后周第二任皇帝。
登基之初,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内有各种腐败、人心涣散;外有北汉、契丹虎视眈眈,南唐、后蜀伺机而动。
然而,从小内心刚毅的柴荣并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定下心来要干一番大事业。
登基后没多久,柴荣就召集群臣,豪迈地提出了一个三十年的宏伟计划:“十年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实施过程中,他首先推行改革。
他深知五代时期大环境不好,不管哪个国家都有深深的积弊,如果不进行改革,就难以推动社会发展。
他打破科举制度的弊端,坚持任人唯贤,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使后周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在司法领域,他废除了五代以来的严刑峻法,取消凌迟等酷刑,修订刑律,使法制更加人性化。
值得一提的是,他取消了曲阜孔氏家族长期享有的免税特权,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维护了社会最根本的公平和安定。
在经济领域,柴荣同样进行了改革。
他下令取消除了正税外的一切苛捐杂税,禁止地方官和权贵豪绅将赋税转嫁给百姓。
面对战后大量荒芜的农田,他推行《逃户田产法》,招抚流亡,减免赋税,促进荒地复垦。
那些措施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缓解了民众的负担。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有商业头脑的皇帝,柴荣还减免商税至3%,扩建汴京(今开封),发展商业,为北宋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领域,柴荣的成就更为耀眼。
登基仅十天,北汉便勾结契丹大举入侵,企图趁后周政权未稳之际一举灭之。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和朝中大臣的反对,柴荣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高平之战中,当后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领临阵脱逃,局势危急之际。
柴荣高呼“怕死的,走或降请便,不怕死的,跟我来”,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将士们在其感召下士气大振,最终大败北汉契丹联军。
战后,柴荣毫不留情地处决了所有逃将,同时破格提拔了表现出色的赵匡胤等将领。
高平之战后,柴荣继续南征北战,所向披靡。他派兵攻后蜀,收复秦、凤、成、阶四州。
三征南唐,迫使其割让淮南江北十四州,取消帝号,仅称“江南国主”。
北伐辽国,连克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三州(瀛州、莫州、易州),收复十七县土地。
若非在进军幽州途中突然病重班师,柴荣很可能收复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彻底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辽国的征途中突然染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后于开封逝世,年仅39岁。
他的突然离世不仅中断了后周的统一进程,也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留下了千古慨叹。
关于柴荣的英年早逝,历史记载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收复瓦桥关后,柴荣登台检阅三军,当地百姓前来劳军。当柴荣询问此地名称时,老者回答:“历世相传,称之为病龙台。”
柴荣闻言默然,当夜便感不适,次日病情加重,不得不下令班师,不久便与世长辞。
那个充满宿命色彩的故事,为柴荣的离世增添了几分悲剧色彩,也反映了民间对这位明君早逝的无限惋惜。
文献记载,柴荣临终前安排了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并托孤于范质、王溥等大臣和赵匡胤等将领。
然而不幸的是,不到半年,赵匡胤便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赵匡胤之所以能够轻易夺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柴荣对他的赏识和提拔。
但历史没有如果,没有彩排,每天发生的一切都是直播,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剧本。
但不管怎么说,柴荣的非凡成就,还是被历史认可了,并深深的记载和渲染了。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称其为“一代雄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另外,明清以来,古代帝王们对柴荣的赞誉同样很高。
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举行的盛大祭祀历代帝王仪式时中,在35位入选的古代帝王中,身处分裂乱世的只有柴荣一人。
清朝1651年和1696年两次祭祀前朝帝王,23位入围者中,分裂乱世时期的帝王也仅有柴荣一人。
还有,宋元以后,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供奉“柴王爷”为财神的风俗。
在民间,柴荣被尊为“中财神”,与东西南北四路财神并称“五路财神”,若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则成“九路财神”。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赞誉,使得柴荣成为自古494为帝王中无可替代的存在,至今还在被传颂和祭祀。
读者们,关于“后周皇帝柴荣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