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痛苦的历史,而在回顾甲午战争的背景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描述:因朝鲜半岛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王国向清朝请求援助,而日本则借机派兵进入朝鲜,最终引发了甲午战争。那么,究竟什么是“东学党起义”?为何这场朝鲜半岛的民变能够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东学党起义的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所谓“东学党起义”,这个名字来源于发动起义的东学党。东学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朝鲜半岛,由出身于朝鲜东南部庆州的崔济愚在1860年创立。崔济愚创立东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抗衡西方传入的天主教和西方文化,因此他将其命名为“东学”。东学融合了儒家、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少量天主教元素,提倡人人生而平等。这个理念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得到了大量民众的认同,尤其是在日本和欧美列强的不断渗透下,传统社会的危机感逐渐加深,东学因此迅速扩大了其影响力。
然而,这种迅速壮大的势头也引起了朝鲜王国及其贵族阶层的警觉和不安。于是,在1864年,朝鲜王朝当局以“左道惑民”的罪名处死了崔济愚。尽管如此,崔济愚的弟子崔时亨继续传扬东学的理念,力图复兴这一运动。随着日本对朝鲜的渗透加剧,东学党在当地掀起了更为激烈的反抗情绪,形成了“讨倭斥夷”的旗帜。然而,1893年,东学党再次遭遇朝鲜官方的强力镇压,内部裂解,分为主张武力反抗的南接派和主张与朝鲜官方合作的北接派。
1892年,赵秉甲被任命为朝鲜全罗道古阜郡的郡守。在此期间,他通过横征暴敛、低价收购劣质大米上交国库等方式牟取暴利,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最终,在1894年2月15日,约2000名东学信徒在全琫准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占领了古阜郡衙门,并夺取了武器库,组建了自己的军队。
赵秉甲迅速逃离,但朝鲜官方派遣的800名兵力很快被东学叛军击败。接下来,东学叛军攻占了泰仁和白山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并在白山整编军队,最终形成了1.3万人的军队,提出了“逐灭倭夷,尽灭权贵”的口号。朝鲜官方不得不派遣两路大军前往镇压。由洪启熏指挥的部队配备了刚刚进口的美式装备,实力不容小觑。
但在1894年4月6日的黄土岘战役中,东学叛军几乎全歼了金文铉的部队,金文铉带领少数亲信逃入全州城。洪启熏的部队虽然于4月7日抵达全州,但看到东学叛军势如破竹,便不敢出战,反而再次向朝鲜王廷求援。东学叛军则继续向周围扩展,势力越来越大。
4月18日,洪启熏终于接到了援军到来的消息,于是决定出城迎击东学叛军。然而在4月23日,东学叛军再次发动猛烈反攻,重创了洪启熏的部队,缴获大量美制弹药和大炮。此后,东学叛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4月28日,东学叛军攻克全州,朝鲜半岛南方的各道很快发生暴动,半岛局势陷入混乱。全琫准一度准备北上攻占首都汉城,但内部意见分歧,使得这一计划未能实现。此时,朝鲜王国政府深感危机,立即向清朝请求援助。清朝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半岛,但日本迅速得知了这一消息,并准备趁机出兵。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便逐渐展开了对外扩张,而征服朝鲜半岛成为其核心目标之一。1875年,日本借口补充淡水强行靠近朝鲜江华岛,并与朝鲜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此后,日本对朝鲜事务的干预日益加深,与主张维护朝鲜与中国传统关系的旧党发生激烈冲突。1882年,朝鲜京军士兵发动兵变,日本以此为借口入侵朝鲜,迫使清朝派兵进行干预。
然而,在1890年前后,日本经济危机加剧,国内呼声高涨,迫切需要借助朝鲜半岛的资源解决经济问题。因此,在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看到了一个借口,迅速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挑起了甲午战争。6月6日,清朝军队抵达朝鲜牙山登陆,而日本则在6月2日决定出兵,并迅速增兵。
在中日两国军队进入朝鲜时,东学党起义已经接近尾声。尽管如此,日军并没有撤兵,而是以改革朝鲜内政为由,继续施压朝鲜王廷。7月23日,日军发起进攻,杀害了朝鲜王妃闵妃,并迫使国王李熙将权力交给亲日派,成立亲日内阁。
两天后,日军突袭清朝战舰济远号和运兵船高升号(即丰岛海战),正式挑起了甲午战争。此时,东学党起义虽然已走向平息,但起义中的领导者全琫准始终将日本视为最大的敌人,并希望清军能够打败日军。然而,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接连失败,最终退出了朝鲜半岛。
全琫准意识到,东学叛军必须独自面对日军的压力。此后,他调整了战略,寻求与南北方东学党联合。在9月14日,他与崔时亨进行了会谈。10月16日,经过联合的东学叛军开始了第二次起义,并发布了强烈的檄文,谴责日本侵略和亲日派卖国。虽然东学叛军人数众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军事装备和经验,他们最终在围攻公州时失败,且遭受了重大伤亡。
经过几次激战后,东学叛军撤退到了论山,但日军迅速追击并占领了该地。随后,东学叛军被迫分散,采用游击战术继续抵抗。然而,最终朝鲜半岛的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学党起义失败,几乎所有参与叛乱的人员都遭到屠杀。全琫准和崔时亨先后被捕,并在1895年和1898年被亲日当局处决。东学党起义至此宣告彻底失败,也标志着朝鲜半岛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