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诸葛亮北伐的壮阔历程中,有一件事情可谓家喻户晓,那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然诸葛亮心中对于马谡的表现感到十分痛惜,但最终他还是不得不为维护军纪而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然而,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刘备在临终之际曾明确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的用人之眼光自是不容小觑,这点在历史上早已得到了印证。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备向来以仁厚的德行著称,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和张飞身上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为何刘备却对马谡不以为然,甚至在临终时也要提醒诸葛亮要留意用人之道呢?要探究其中原因,我们不妨先聊聊马谡这个人。关于马谡的记载显示他在军事理论上造诣颇深,为人处世也颇有分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然而,刘备对马谡的不待见,凡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马谡与诸葛亮走得过于密切,未能体察帝王心思。尤其是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表现得尤为显著。他在弥留之际告诫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刘备希望他能辅佐自己的儿子,然而显而易见,刘备并非只是把权力转交给诸葛亮那么简单。那么,若此时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日益亲密,会引发人们怎样的猜测呢?这在一个皇帝眼中无疑是结党营私,是难以忍受的。
其次,马谡虽才华横溢,但言多必失,做得却太少。即便他真有超凡的才能,但缺乏实战经验的他始终难以赢得认可。随着马谡越是喋喋不休、紧密跟随诸葛亮,他也越容易受到刘备的怀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反而对马谡愈发器重,直到街亭失守之前,依旧信任不已,原因何在呢?凡人认为这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着密切关系。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简单来说,诸葛亮在治理经济和军队方面较为出色,但军事才能却稍显不足。而马谡恰恰对军事问题有浓厚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
进一步探究,诸葛亮任命马谡为参军,常常要与他交流、讨论,甚至“自昼达夜”,几乎无分昼夜地商谈。这或许在诸葛亮眼中,正是从马谡那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知音。因此,若从这一层面来看,诸葛亮未能吸取刘备的教诲似乎也是情有可原。但是,诸葛亮是否真的看走眼了呢?是什么原因让他最终将如此重要的街亭防守重任交给了马谡呢?这一切,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