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弯弓搭箭,带领千军万马驻守关口,他冷冷问道:“来者是谁?”
关羽马上俯身作揖,答道:“我乃汉寿亭侯关某,敢求借道一过。”
自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后,他每次向他人介绍自己时,总会以“汉寿亭侯”自称。正如在《三国演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一章中,当秦琪询问其身份时,关羽便答道:“我乃汉寿亭侯关某。”
这一变化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究竟“汉寿亭侯”这一爵位有多重要,才让关羽如此珍视?
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的背景发生在他尚在曹操麾下之时。当时袁绍率颜良为先锋,计划一举拿下白马。曹操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谋士商议应对之策。关羽对此深感感激,因为曹操既未杀他,也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待遇,便主动向曹操表示愿为其前锋。然而,曹操似乎并未完全信任关羽,或许出于自信,亦或因为怀疑,他并未接受关羽的提议。正如《三国演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一章所述,曹操对关羽回应道:“未敢烦将军,早晚有事,必来相请。”
影视剧中的关羽身处曹营
关羽自然没有再多加坚持。待到曹操的两员将领宋宪、魏续被颜良所斩,徐晃也因战败撤退,曹操才在程昱的推荐下决定让关羽出战。尽管曹操最初仍心存疑虑,担心关羽立功之后会离开,程昱则认为,关羽若能出战,不仅能打击敌军,还能加剧袁绍与刘备之间的敌对关系,甚至让袁绍将刘备除掉。曹操认为此策甚为高明,便安排关羽出征。
影视剧中的曹操
关羽观察颜良的兵力,认为颜良根本不值一提,便对曹操信誓旦旦:“我虽不才,但愿深入敌阵,斩下颜良头颅,献给丞相。” 果然,颜良的战力远不及关羽,两军交锋之际,颜良还未能作出有效反应,便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接着,关羽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曹操的军队随之紧随其后,最终大败颜良的军队。曹操见状,连声赞叹,认为关羽乃“神人”。
这段故事除了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记载,陈寿所著《三国志·武帝纪》也提到过此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描述有所不同:《三国演义》中将颜良描绘为主动进攻,但《三国志》则记载曹操主动出击,甚至曹操在荀攸的谋划下采取了轻兵袭击白马的策略,目的在于出其不意。最终,颜良未作准备,致使其惨败。
关羽斩颜良
无论如何,曹操对关羽此战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三国演义·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一章中记载道:“曹操见云长斩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铸印送关公。”而《三国志·关羽传》也提到:“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这个封号的背后,并非意味着关羽拥有强大的行政职权,而是象征着一种“正统”的地位。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可知,“亭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时期存在的一种爵位,起初出现在秦始皇的时代。秦朝设立郡县管理体制后,废除卿大夫的采邑制度,改为通过郡县来管理全国。秦朝定下“二十等爵制”,其中“彻侯”是第一等,尽管他们没有封国,但享有食邑。
二十等爵制示意图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许多制度,包括封侯制。为了避免权力过度分散,汉朝规定“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然而,汉朝的历代皇帝往往会因政治需要打破这一规则进行封侯。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考虑到避讳,“彻侯”被更名为“通侯”或“列侯”。
汉武帝刘彻像
汉朝在封侯方面相较秦朝更为宽松,至东汉时期,封侯的等级更加灵活,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东汉的封爵大致分为县侯、乡侯和亭侯等等级。亭侯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特别,因为在当时的政权结构中并没有“亭”这一行政单位。因此,“亭侯”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低级的封号。
广义的乡就包含亭
“亭侯”的封号通常采用“乡名 侯”或“亭名 侯”形式,关羽的“汉寿亭侯”即属于这种情况。“汉寿”实际上是当时一个较小的行政单位,比乡级别略低,但关羽并没有真正管理“汉寿”的权利。因此,严格来说,“汉寿亭侯”并不算是一种正式的官职。
关羽形象建模
尽管“汉寿亭侯”并非真正的官职,关羽依然极为珍视这一封号。刘备在招募人马时,曾强调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子的后代,这种“正统”身份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声望和支持。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则是曹操向汉献帝上表请求后得到的封号。虽然汉献帝并非实权人物,但这一封号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影视剧中汉献帝
在刘备的《上汉献帝表》中,他称关羽为“荡寇将军 汉寿亭侯臣”,这也反映出“汉寿亭侯”背后代表着一种忠诚和正统的象征。关羽将其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时常自称“汉寿亭侯关某”,即便这一爵位并不具备太多实质性的权力。
关羽形象绘画作品
关羽在对外介绍时坚持使用这一称号,显然是出于对汉室忠诚的表达,也体现出他将“汉寿亭侯”视为对其身份与地位的认同。